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嵊州百个民营越剧团一年演出数万场次

越剧之乡,越唱越有戏

  6月24日晚,堪称嵊州越剧年度大会的第二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简称“村越”)展开了浦口战队与仙岩战队之间的挑战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浦口战队以3∶2取胜。本届“村越”总共有15支参赛队伍,近300名选手中有超过50%来自民营越剧团。

  越韵乃天成,绕梁有余音。眼下,随着以《新龙门客栈》为代表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火爆出圈,嵊州人陈丽君成为戏曲圈新晋“顶流”。“火”出圈的不仅有陈丽君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街心广场、村头巷尾,散落在嵊州各地的民营越剧团也有自己的流量密码。

  嵊州素有“嵊州人,人人都会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的美誉,这百年前诞生的民间艺术,深植于嵊州的土壤之中,经过多年发展,嵊州民营越剧团不断适应市场,成为浙江省的一支文化产业劲旅。目前,嵊州全市有117个民营越剧团,从业人员近万人,去年相关产业总产值达3亿多元。

  百个民营越剧团,何以传承经典、探索创新,并唱响产业发展大戏?

场场火爆,演员奔走演出

  香火堂前是百年越剧的起点,1906年3月27日,在嵊州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村民们用以前农村生产用的稻桶和门板搭起舞台,几位唱书艺人表演了大戏《双金花》等,“落地唱书”第一次以戏曲的形式呈现在乡亲们眼前——这昭示了越剧的诞生,同时也形成了民营越剧团的雏形。

  “花轿临门喜盈盈,谁知平地波涛生……”在本届“村越”上,作为上一届的冠军,罗雪红和他所在的知莺越剧团一起参赛,再次登上了舞台。

  “戏音婉转动人,服饰飘逸洒脱,特别是罗雪洪,唱得真好。”来自上海的黄琳是一位越剧票友,从嵊州的黄泽镇到下王镇,又到贵门乡、鹿山街道,接连看了4场,罗雪洪的精彩演出让她印象深刻,一下成为了他的戏迷。

  备受戏迷欢迎的罗雪洪是一位越剧票友,在去年的嵊州“村越”好声音比赛中,他获得了冠军,一时成为当地的名角,而他所在的知莺越剧团也获得过全国民营剧团折子戏擂台赛金奖,很受戏迷喜爱。

  知莺越剧团创立于2010年,由罗雪洪和邢鑫炎两位越剧票友联手组建。据悉,剧团目前共有50多人,虽然都是非专业的越剧演员,但是剧团每年都会积极参加各类越剧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演出供不应求,今年年初至今,已演出了30场,收入约30万元。

  嵊州市云龙越剧团同样颇有名气,演出足迹已遍布我省各地,尤其是宁波、台州、温州等地。这两天,剧团刚在宁波完成5天演出,又将赶赴杭州萧山,邀约排得满满当当。“浙江沿海地区的人都喜欢看戏,我们常常奔走演出。”团长胡云平说。

  从随团演出到创立越剧团,科班出身的胡云平唱越剧已有26个年头。 “因为比较专业,我对演出要求也比较高,剧团的‘台柱’不仅是科班出身,还是行业内最顶流的,所以每到一处,都会有不少粉丝从各地赶来。”胡云平不无自豪地说,去年,剧团承接演出近500场,营业额超过400万元。今年剧团演出已超过180场,几乎没有休息过。

  草根的环境,阻挡不了高涨的人气。不久前,嵊州市文化馆楼下广场搭起了戏台。戏台一侧,高升越剧团团长赵金乐怀抱着一个硕大的电饭锅,走向一旁的道具房,几位挂着妆的演员,围在几个盛有简单饭菜的不锈钢盆四周,急匆匆吃上几口。

  后台是简陋的,十几个银色的化妆箱沿着戏台后的墙角一字排开,大小镜子竖起来,就成了他们的化妆间。“台柱子”陈平亚,就在嘈杂的环境中,把头发包起,在脸上抹底油粉底、画眼影眼线、画眉毛鼻梁、画唇形鬓发……“在我们这一行,有句话叫‘戏比天大’,只要开嗓就要演完,看到舞台下大家的笑脸,听到他们的掌声,一切都值了。”陈平亚说。

  “今年已经累计演了不下200场。”一旁,赵金乐笑呵呵地附和道,在今年嵊州市开展的“村村有戏”活动竞标中,高升越剧团第一名中标,获得了12场次的演出机会,每场1.2万元。而嵊州场次演完之后,他们要赶去苏州吴江区表演。

  “现在民营越剧团演出很火爆,碰到节日,只要场地够大,观众席上人挤人。”嵊州市文广旅游局党委委员、文化馆馆长姚华江是“富乐嵊州·村村有戏”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嵊州推出该项活动,在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式大展演。每次演出远景全场照片都会留档,“照片上都是黑压压的人头。我们楼下广场场地受限,但每次都有200多人来看演出。而放眼嵊州117个民营越剧团,全年演出几万场次,观看人次不下千万。”

草根剧团破解“成长的烦恼”

  越剧源自民间,基础也在民间。“嵊州117家民营越剧团中,超过60%都由越剧票友或者戏迷组成。”姚华江表示,在嵊州,民营越剧团对越剧的传承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接地气是民营越剧团的先天优势。“我们的演出主要针对农村市场,剧目就要迎合大众,有了好口碑,就能打响名声。”胡云平说,每场演出时间基本不少于3个小时,其间要时刻留意观众反应,随时调整,“能抓住观众的心,这就是民营越剧团的特色。”

  胡云平儿子从小喜欢戏剧,在浙江大学就读时,担任了学校爱越小站站长,“年轻观众喜欢什么,到底要怎么演,我也经常和他交流,他会给我一些建议:比如《梁祝》,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曲目,演员的服装可以加入一些时下流行的国潮元素,让舞台效果更好。”

  除了剧本戏,民营越剧团也常以“路头戏”引客。因为“路头戏”没有剧本和固定的唱词说白,仅有故事框架和分场提纲,如果演员即兴发挥得好,效果会很出众。

  除了表演的吸引力以外,民营越剧团演出市场的红火和各地民风习俗也有很大关系。

  我省经济发达,特别是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高涨,为文化演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除此之外,在我省大部分农村,赶上红白喜事、生日贺寿或是节庆活动,请剧团唱戏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去年春天开始,越剧演出市场一下子迎来了“报复”式的火热。爆火之下,随之而来的却是“成长的烦恼”,比如各个剧团人手不够,留不住人、养不起人。

  “邀约不接,就丢失了客户。强行接下,就要立马招能上台的演员。大家都抢,势必抬高了演出成本。”胡云平说,如今一位主演的工资基本能达到3000元一场,如果是业内有名气的角,更是能达到5000元至7000元一场,比之前高了整整一倍。此外,舞台设备、灯光布景、后台人员的工资也每年在涨,一年光演职人员的工资支出就高达300多万元。

  即便靠高薪酬留人,也并不稳定。“剧团的劳动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签,有的演员刚磨合好,可以派上用场了,但合同也到期了,被高工资挖走,有些又倾向于到名气更大的剧团寻求发展。”胡云平说,许多剧团只能抱团取暖,采取临时合作的形式,一起承接表演。

  当前,各个剧团都在积极招人,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业务素质更高,更受大家的青睐。赵金乐告诉记者,她的女儿现在30岁,在别的剧团唱戏,出场费早已过千元,一年下来也有20多万元的收入。“她到年轻人多的剧团去锻炼锻炼,有利于自我成长。”

  民营越剧团要发展壮大,还有一些现实困难。“因为演职人员大多由越剧票友和戏迷组成,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平时也基本没有培训提高的机会,布景、演出、创排的专业能力普遍匮乏。”姚华江表示,此外,剧团一般在农村临时搭台演出,缺少固定演出场所。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越剧。趁着这股热潮,民营越剧团也在努力改变,创作更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现代戏。

  “我们组建剧团,为的就是聚拢戏迷朋友,大家一起创新戏目,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越剧、喜爱越剧。”罗雪洪说,知莺越剧团在所在的嵊州三江街道的支持下,以当地神话传说《刘阮遇仙》为蓝本,运用戏曲艺术的虚拟手法,创作排演了大型原创神话戏《刘阮归来》。该剧采用了大量的实景道具及更现代的新式戏服,首演即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一个剧种与一座城的良性互动

  《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加快推进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正是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进行扶持。

  姚华江说,不仅省里对越剧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大的支持,嵊州市也出台有关政策,每年安排越剧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培育越剧产业发展,同时从基础设施入手,着手修复一批古戏台和100多个越剧戏迷角,为民营剧团下乡演出提供了更多场所。

  此外,为了活跃市场以及惠及更多群众,嵊州大力推广送戏下乡活动。2022年开始,嵊州市开展“村村有戏”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和基层“点单”的服务方式,在市区以及全市236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式越剧展演,每年演出约285场,单场费用约1.2万元,极大调动了民营剧团的积极性。

  在人才培养上,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已经办学60多年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是当地培养越剧人才的摇篮,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面向全国实行自主招生,现有学生近300人,设有越剧表演、越剧音乐2个专业,实行4年制中专、3年制传承班、4年制本科、3+4中本一体化等办班形式。

  2019年年初,该校与浙江音乐学院联合开展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即“3+4”)试点工作。今年,嵊州市又与浙江音乐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据悉,未来,浙江音乐学院将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设立教育教学基地,组建优秀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艺术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创新、戏曲教育教学研究、赛事实践等,研究扩大“3+4”中本一体化办学规模,积极探索推进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如今,每到毕业季,不仅是嵊州,全国各地的越剧团都会前来“抢人”,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招聘人数之比达到1∶6。迄今,该校已陆续向全国众多专业文艺团体输送2000多名优秀演员,其中包括“梅花奖”得主黄美菊、徐铭、蔡浙飞等越剧代表性人物,当前的“顶流”陈丽君也毕业于此。

  随着民营剧团的兴盛,越剧产业所包涵的内容也越来越广,产业链已延伸到道具与戏服生产、戏曲培训和旅游等相关领域。

  在嵊州市黄泽镇镇西路,一条约200米长的道路两侧,有着大大小小10余家戏服店,而这些戏服店大多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该条街道也被业内称为“戏服一条街”。

  在街道的中间位置,有一家秋明戏服,它是这条街上最早开设的店铺之一,店主李秋明从父辈接手已有30余年。店铺最早只有30余平方米,以经营戏帽为主,如今已扩展到了180平方米,陈列了戏帽、戏服、假发、头饰等上千个款式,并且还拥有360平方米的戏服加工厂,为村里50岁以上的人群解决就业岗位近20个。

  来自宁波象山的恒发越剧团负责人冯桂春是秋明戏服的老客。最近,她再一次踏进李秋明的店铺,这次她又要为剧团采购戏服近万元。“戏服经过几场演出后就会出现褪色、破损,需要定期更换。”冯桂春说,每年剧团在戏服的采购上就要花费好几万元,这是一笔固定的投入。

  “戏服价格低的一两百元,贵的上千元。一年营业额差不多两三百万元。”李秋明介绍,街上的戏服店经营状况都大差不差。以往,客户一般都是剧团、戏迷等一些稳定的熟客。近些年,随着越剧越来越受关注,更多学校、年轻人会来采购,特别是大学的一些社团,他们往往更喜欢偏现代风格的戏服。

  戏服生意的火热,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黄泽镇,有超过400人从事戏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值超过1500万元,其中,黄泽镇渔溪自然村,有近70人从事戏服加工的后道工序,这些人平均年龄近60岁,人均增加年收入近2万元。

  全国各地戏迷越来越多,作为越剧发源地,嵊州打造好“越剧”文旅IP,通过串联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小镇、越剧发源地东王村、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打造“越剧+”精品旅游线,推出越剧元素动漫形象,带动住宿、餐饮等融合发展,光越剧小镇,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达220万元左右。

  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这是记忆里的嵊州;处处有戏台,天天有演出,这是今天的嵊州民间越剧团……如今,民营越剧团活跃在全国各地,越剧,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更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越剧之乡,越唱越有戏 2024-06-27 浙江日报2024-06-2700007;浙江日报2024-06-2700008;浙江日报2024-06-2700006;26869350 2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