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教科人一体 科产贸融合

浙中科创走廊:奔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建设“科技创新大走廊”,成了各大城市促进创新发展、汇聚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向。在重要的连接性区域建设科创走廊,促进区域间甚至城市间的跨越合作,是城市商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新模式。

  2022年4月25日,浙江科创走廊体系又添“新丁”。经浙江省政府批准,金华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印发《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作为浙江省发布的第四个科创走廊规划,这是省委、省政府支持金义都市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又一政策礼包。今年5月,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强调要谋深做实“六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更是对浙中科创走廊发展锚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一子落,满盘活。

  集聚60%的科技企业、70%的高新技术产业、80%的重点研发项目、90%的高层次人才和10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两年多来,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核心引擎”成效逐步明显,呈现出“6、7、8、9、10”的创新策源效应。

  两年多来,该走廊助力金华全市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凸显,并通过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各类创新资源,跳出金华发展金华,在推动共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中赢得了先机和主动权,借势借智提升了金华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婺江潮涌扬帆起,乘风破浪潮头立。

构建科研创新新格局

  打开浙中科创走廊规划图,179平方公里的创新引擎跃然纸上: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师大创新城、金兰创新城、光电创新城、中央创新城为支撑,“东阳—浦江—磐安”和“兰溪—武义—永康”两条科创联动区积极配合,实现对内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市域外,加强与省内其他科创走廊的创新联动,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多点”科创飞地。

  一廊串联、六城聚力——这是浙中科创走廊正全面致力构建的创新空间新格局。

  “捏指成拳力道大。”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金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规划印发以来,金华通过强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协同在线”平台建设,有效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持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重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区域提高创新能级的坚实基础。“两年多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等重大标志性科技‘塔尖重器’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金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先后建立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华创新转化中心、光子集成芯片与应用研发实验室等一系列高能级科研实验平台,以研究院为主体新创建的“小分子新药创制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获省发改委认定。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了中国首个、国际第三个软X射线共振散射束线实验室—合肥光源金华线站。依托浙中科创走廊,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光源大科学装置——浙江产业光源也在加快推进建设,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呼之欲出。

  “今年,聚焦十条重点产业链,启动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金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27年打造10大标志性成果,与100家大院名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实施1000项科技创新和揭榜挂帅项目,集聚10000名科研人才。

贯通成果转化新链条

  今年,全省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金华市委主要负责人也要求,浙中科创走廊是引领金华“破题出圈”的支撑性工程,也是“三支队伍”大显身手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出彩”理念,大力推进“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抓紧抓实“一廊六城”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成势。

  两年多来,走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得到进一步贯通,在深度融合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金华以建设省创新深化试点为契机,产贸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牵引,开展“教科人”资源一体化配置,面向国内外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这一“金华做法”入选科技部创新发展典型经验。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与金华本地企业蓝海光电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浙江蓝影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资源共享、人才共用,研发夜视仪。蓝海光电协助进行产品推广、渠道维护以及结构设计等。

  该院小分子创新药团队成员张燕飞在服务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研发出新的工艺合成路线,促进一项医药中间体产品的纯度提高到99.9%,增强了品牌影响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该院已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17家,企业投资额总计5700万元。

  两年多来,金华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并借此招引人才。

  去年10月24日,第二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浙江)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复赛在金华举行。来自全球的创新人才汇聚金华,经过激烈角逐,走廊内孵化企业浙江宸嘉液压科技有限公司以过硬的实力荣获大赛一等奖,另有5家企业分获二、三等奖。

  与此同时,浙中科创走廊还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落地运行,构建“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在供给端建强成果转化全链条,在需求端积极开展院企对接会,在人才端谋划百博入企新政策,在资金端完成金华创新概念验证基金组建方案,在服务端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通过“一链五端”体系建设,把人才引到金华来,打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壁垒。

  数据显示,该走廊建设以来,新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9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4家。

  目前,该走廊已汇集龙芯中科、康恩贝、寿仙谷、零跑汽车、万里扬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孵化了科惠医疗、闪铸科技、伊凯动力、硕和机器人等一大批优质科技企业。

  高精尖人才,正源源不断涌向金华。

  目前,该走廊已集聚高层次人才60余人,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创新活动中的活跃积极因素。

打造科技引领的融合新场景

  日用百货、小商品、五金工具等货品搭乘“义新欧”中欧班列,奔赴世界各地;来自全球的电解铜、铝、棉纱、塑料粒子等大宗商品在金义综合保税区汇聚,源源不断供给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兰溪纺织品市场……

  这是八婺大地普通的一天。

  “我们通过走廊建设,以‘六城’为支撑,让各县市间科技产业实现联动、互补与集聚,不断丰富‘科产贸’融合应用场景。”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金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是金华的产业之心,浙中科创走廊可以让平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得到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融合场景还不止于此。围绕现代五金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生态位跃迁需求,在现有基础上,金华支持脉链、聚杰等链主企业牵头,建设“科产贸”融合应用场景,为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测试中试、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品牌渠道、国际贸易供需对接等服务,探索全链条资源共享。

  脉链集团通过开放研发测试制造、渠道品牌、场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持广大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向产业链供应链高端环节迭代,探索“产业带+数字化+本地仓”双循环新模式,从做企业向建平台的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转型。截至目前,脉链数智平台已服务五金产业中小微企业300余家,2023年订单增长30%,重点推广100个品牌实现研发制造贸易国际化,育一批“科产贸”人才。

  由金华市聚杰电器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榕器共享智造云平台,聚合大专院校、行业企业和创业者等资源,既帮助大专院校实现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又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解决生产场地、生产设备、财务管理等系列问题。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研发设计类企业20家、制造和贸易企业100多家;孵化20多个创新性产品,实现销售项目10余个,销售收入近亿元。

  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当年12月26日,金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作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的战略部署。

  “我们将继续把‘港’‘廊’‘链’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聚焦国家所需、金华所能,强力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金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浙中科创走廊将继续对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锚定“长三角协同创新先行地、全省科产贸融合发展示范地、浙中创新发展引领地”目标,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致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

  (本版图片由金华市科技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浙中科创走廊:奔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06-27 浙江日报2024-06-2700004;浙江日报2024-06-2700009;浙江日报2024-06-2700012;浙江日报2024-06-2700014;浙江日报2024-06-2700024 2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