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专版

深耕精神文明“软实力” 赋能共同富裕“硬支撑”

上城清波街道:挖掘宋韵内涵 延续城市文脉

  吴山广场,“走向吴山‘艺’起来”文艺活动悠然开启,行色匆匆的游客驻足,静听歌声在阳光中荡漾;四拐角处,“阳台戏曲汇”沉浸上演,低吟婉转的戏曲唱腔,久久萦绕在历史建筑之间……

  在前不久的端午小长假,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商旅融合成绩单——3天假期,街区共接待游客23.07万人次,同比增加90.50%;总营收2344.77万元,同比增加90.36%。

  清河坊所在的清波街道,坐落于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域,集聚文化机构、历史建筑68处,是杭州历史文脉积淀最为深厚之处。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底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资源是财富,也是责任,我们始终为延续城市文脉、迈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清波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清波街道深挖宋韵文化内涵,通过盘活优质资源,深化品牌效应,聚焦为民服务,创新文旅体验,通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走出一条文明惠民、文化兴业赋能精神共富的“清波路径”。

  以文惠民——

  活态传承,多元演绎

  琴声泠泠,曲意缱绻,鼓楼城楼上回荡着岁月的音律。近日,一场“明月清风我”宋韵古琴雅集在鼓楼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界代表在吴山脚下雅叙一堂,在抚琴吟咏、诗书翰墨之间体味宋式美学的生活诗意。

  精神富有是“共富”之魂。茶余饭后、老少皆宜的丰富文化生活体验,是宋韵清波独有的“松弛感”。

  比如清波推出的“银乐学堂”,链接上城区社区学院等优质师资力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书法、国画等专业课程,并发掘培育优秀的“社区好老师”,让老年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更多的同龄老人提供文化课程,助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也在通过壮大服务主体、优化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群众获得感。特别是今年深化“院地合作”,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开办首家街道级“国美夜校”,开设仕女线描、感性速写等专业化美育课程9门,其中学员90后占80%以上,以高层次专业化课程大幅提升党群中心青年文化服务享有度。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清波还搭建“名家工作坊”交流平台,吸引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入驻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打造“清波讲堂”文化品牌,形成文化集聚效应,举办文化沙龙26场,将生命启迪、琴韵雅集、名家研讨等高端文化活动送到居民家门口。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文化传承,也需要文明实践。位于三衙前的劳动路幸福·邻里食堂是离西湖最近的幸福·邻里食堂,清波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宋韵文化底蕴,全面升级就餐环境,推出“清波辉影照”“荷花戏池头”等十道韵味十足的菜品。作为助联体辐射点位,针对辖区持证困难群众推出半价优惠“暖心餐”,为遇到临时困难无处吃饭的外来人员提供“免费午餐”。

  清波温度与上城温情不止于此。去年6月,杭州首个“爱心冰箱”出现在劳动路社区幸福邻里坊门口,免费提供矿泉水和冰棍给户外工作人员和有需要的路人。不仅如此,清波还推出杭州首个线下公益伞项目“益”把伞、恢复吴山广场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一大批活动和项目,将文明之光散播全域。

  以文塑旅——

  民俗韵味,匠心融合

  撕、绕、穿、拉、编,不到一分钟,一只纤细轻盈的蜻蜓就此诞生。在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草人桥”摊位引来游人纷纷驻足,摊主王力展示的正是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

  “2002年河坊街重新开街后,我成为第一批引进的民间手工艺人,结束了过去走街串巷、风吹雨淋的日子。”王力在这条街上坚守二十多年,有着浓浓的感情,“不仅房租有补贴,还能‘蹭上’河坊街的流量,生意也更好了。”

  清河坊传承着千年宋韵文脉和杭州市井文化。步行在人流如织的清河坊,主街中轴线上坐落着14座“草人桥”这样的工匠亭,展示独特民俗韵味。

  此外,这里还集聚了中医药、手工技艺等各类非遗项目近50项,张小泉、王星记、孔凤春等20余个代表杭州老底子文化的老字号。

  在宋韵文化活态传承进程中,如何践行“全民共享”理念?坐拥杭州孔庙(碑林)、于谦故居等人文景观,清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一方面,统筹辖区宋韵文化资源,将宋代玉器博物馆、南宋书房、西湖琴社等16处文化单位作为重要阵地,结合街巷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形成集“游、观、品、学”于一体的“宋韵文化走读路线”。另一方面,与文商旅企业深化合作,共同策划一系列市集活动,精选具有杭城特色的文创摊位,塑造宋韵文化特色消费场景。

  今年4月,“清河坊时尚国潮季”正式启动,吴山广场潮流花车市集与“天风集”携手而来。近两个月以来,吴山广场的三层平台和树林区域每天都会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演活动。

  而5月的孔庙书市,通过四大市集、限定展览、名家讲座等形式,让人“梦回”南宋临安书市。“开市第一天尽管是工作日,仍然挡不住爱书人的热情,100多个展位挤满了游客。”孔庙书市相关负责人说。

  清波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始终坚持文化惠民,将“送文化”与“育文化”相结合,培育更多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实现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为市民游客带去全新城市文化体验。

  以文兴业——

  创新转型,赋能品牌

  清波街道不仅是文化高地,还在不断成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在2.3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内,集聚了300多家文化企业,浙江省文投集团、思美传媒、西泠拍卖等一大批产业巨头的入驻,有力带动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在扶持成长型文化企业的过程中,清波街道积极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支持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老字号企业在突出主业、传承经典的同时,依托文创产业,开发更多周边产品。

  以方回春堂为例。近年来,方回春堂借助老字号影响力,不断开拓经营思路,创新产品形式,在转型升级之路上越走越宽,持续打响品牌知名度。

  在南宋御街上,就有一家深得年轻人喜爱的方回春堂文创店,香包、香囊、香薰、线香、香水……这些文创“爆品”无不带着中医药老字号的独特烙印——“合欢安宁”香薰凭借一股安神的中药气息“出圈”,而把膏方做成“藕粉冻冻”零食的做法更是踩中了年轻人的养生新潮流。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些老字号还在以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比如,在宁波市奉化区的大堰镇沙柯灵芝种植示范基地,胡庆余堂与当地政府整合人才、技术、资金、品牌、业态等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集绿色中药材种植、特色示范性育苗、医养文化研学、康养综合服务四大产业为一体的“百草云臻·共富工坊”,助力山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打造出了一条山区中药材产业生态富民新路径。

  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图景,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未来,清波街道将立足历史和产业资源禀赋,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传承文化,坚持文化活态传承,突出文明开放和谐,打造精神共富高地,持续打造具有清波特色的宋韵传承模式。

  (图片由上城区清波街道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5 上城清波街道:挖掘宋韵内涵 延续城市文脉 2024-06-26 浙江日报2024-06-2600005;浙江日报2024-06-2600007;浙江日报2024-06-2600011 2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