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擦亮“浙”张“梅”好金名片

  前几天,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15轮比赛上发生了有趣一幕。几位浙江队的外援一边品尝着粉丝送的杨梅,一边竖起了大拇指。作为正当季的“排面礼物”,酸酸甜甜的“梅”好口感,又悄悄给浙江上了大分。

  “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初夏季节,杨梅是浙里最难忘的味道。紫红色汁水浸染下,连空气都会变得甜蜜。不仅仅浙江人自己爱吃,随着储存技术越来越先进、物流越来越便捷,很多原本吃不到杨梅的地方,也能品尝到“娇柔浓甜中的一点轻盈微酸”了。近年来,这些果子甚至飞出国外,卖出了“杨梅”吐气的好价钱。6月13日,一批重400千克的仙居东魁杨梅,搭乘飞往新加坡的航班,每颗杨梅售价高达二三十元人民币。

  一颗颗红彤彤、娇滴滴的杨梅不仅是消夏的时令鲜果,更是浙江的一张名片。浙江产杨梅的县(市、区)达70多个,虽然不是唯一种植杨梅的省份,但是浙江杨梅的品质、名气、产量都是数一数二的。把这张“梅”好的名片擦得更亮,还须做好三篇文章。

  杨梅文化的“深”文章。“甜了中国人7000年”,最近,有外地媒体这样称赞浙产杨梅。7000多年前,宁波所在区域就有杨梅原种扎根生长。在余姚施岙古稻田遗址里,也发现过两段杨梅树枝干,是古人驯化野生杨梅用以果腹的实证。作为浙产风物,杨梅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浸染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道,“杨梅,会稽产者为天下冠”;苏东坡也点赞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此言一出,把杨梅推至大宋水果排行榜第一。荸荠、东魁、丁岙、晚稻……浙江每个地方产出的杨梅形貌、风味各不相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质,寄寓着人们的乡愁。杨梅文化可以说在浙江本土饮食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促进果农增收的同时,也须讲好杨梅故事,深度挖掘人文内涵。

  农旅融合的“绿”文章。在自媒体上,一段杨梅大棚的视频出圈了。山峦间错落有致的白色大棚,像一座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冰山,引来不少网友打卡。发展杨梅产业,不仅要盯着杨梅的“红”,更应放大视野,让人们走进杨梅山上的“绿”。比如在宁波余姚,年产杨梅四五万吨,其中三分之二是靠把人流“请进来”,在地消化。这段时间,余姚、慈溪两地的很多酒店入住率在90%以上。做好杨梅的文章,不能就杨梅说杨梅,更需要“引爆”农旅融合市场,实现产业链的前后延伸,从而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出一条共富的现代化产业链条。

  扬帆出海的“蓝”文章。杨梅作为一种原产中国南方的水果,海外市场正是一片新蓝海。目前,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杨梅储运技术,新鲜杨梅保鲜时长从原来的7天延长至30天,这为杨梅的“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迪拜、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市场,浙江杨梅不仅收获了人们的新奇感,更征服了“歪果仁”们的味蕾。就拿仙居杨梅来说,在国际市场上销量更是逐年上升,去年销售额已达54.21万美元。据浙江在线报道,这段时间浙产杨梅的宣传视频正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加拿大中文台等海外媒体同步推广。让世界“梅”好一夏,在高端水果这条赛道上,浙江杨梅具备后发优势,更具先天优势。

  一篮篮紫红色的果子,其实代表的正是一个“梅”好的夏天。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擦亮“浙”张“梅”好金名片 2024-06-18 26917394 2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