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历史机遇 迸发创新活力
绍兴滨海新区: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王 佳 姚 佳
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杭州湾南岸交融激荡,一座在奋进中崛起的高能级平台,正张满风帆,加速向大湾区乘风破浪。
位于长三角经济圈金南翼的绍兴滨海新区,是浙江省首批新区之一,也是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2023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4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省七大新区首位,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92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发展潜力百强新区第12位。
转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来到第六个年头。绍兴滨海新区牢牢把握大开放 、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高质量、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潮,奋力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
扩大招商朋友圈
招商的触角,不断向长三角延展。
6月2日,追觅机器人长三角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滨海新区。项目计划总投资约超100亿元,将落地追觅科技浙江研究院、追觅科技绍兴公司与生产基地等,拓展清洁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机器人、空天机器人、智能短交通等商业化应用场景,打造长三角机器人生态产业集群。
事实上,春节一过,绍兴滨海新区便迅速成立攻坚小组,赶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加快重大项目和外资项目招引。今年1至5月,绍兴滨海新区交出了一张喜人成绩单:新招引产业项目27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至100亿元项目3个、10至50亿元项目18个。
“大好高”产业项目不断落地开花,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这些年,绍兴滨海新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实施链式集群招商,加速项目资源导入,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集聚。
“我们主动‘向海借力’,将长三角作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重要来源地,力争把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国际资本和大企业集团延伸投资的‘优选地’。”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长三角资源优势,借助已构筑形成的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等国家级基地,已吸引了上海的芯联集成、张江生物等大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入驻。
眼下,一个个重点项目正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在滨海新区的各大工地现场,目之所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于此同时,用情用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贯穿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
打造协作产业圈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产业一体化。
绍兴滨海新区自成立以来,便被赋予融杭联甬接沪的“王牌”使命——高效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产城融合,加强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协作,加快集聚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打造杭州湾南岸智造大走廊。
这些年,绍兴滨海新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链深度分工融合,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国际资本等落户,协同开展长三角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了“沪杭研发、绍兴制造转化”新模式。
“我们公司研发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在滨海新区,依托这里的政策利好与前沿的技术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项目建设,完善了从医药研发到商业化的产业链条。”德琪医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基地主要负责企业首款商业化产品——全球首个全新机制的口服XPO1小分子抑制剂希维奥和其他固体制剂的商业化生产和包装,是企业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重要支柱。年初,基地被授予《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企业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一体化的东风不仅催发着生物医药企业不断跃变,也打开了滨海新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新空间。眼下,上海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杭州以设计、制造双推动,稳居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前列;宁波则以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为切入点,打造了较为优秀的企业梯队。作为融杭联甬接沪“桥头堡”,滨海新区将承接三地更多优质产业资源外溢。
日前,滨海新区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先进制造园内,鼎捷智创芯基地项目(一期)正快马加鞭建设,主体建筑即将结顶,预计年底启动验收。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将围绕泛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制造等产业,致力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助力滨海新区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新高地。
今年3月,绍兴还印发《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提出将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核心,引领整合杭州、宁波资源力量;推动杭绍甬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大脑,加速区域集成电路集群信息共享。
优化创新生态圈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动,成为绍兴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眼下,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钠离子正极材料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即将迎来投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合作共建“浙江省钠离子电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的赋能。
这些年,绍兴滨海新区深化长三角地区各大名校名所合作。围绕共建协同创新链,联合建设天津大学创智院、上海交大研究院、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生命科学分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加快聚集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孵化的示范基地。
高质量融入长三角,需敞开胸怀揽人才。绍兴滨海新区积极承接长三角人才项目资源,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孵化和引进力度。滨海新区抢抓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发展机遇,推出《关于迭代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高水平打造人才开放特区的若干意见》(人才改革“新20条”),力争把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浙江科技人才成果转移转化首位平台、长三角高水平人才开放特区、全国产业人才生态示范高地”。
以全球视野开辟人才招引“绿色通道”,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相继落地。近年来,新区创新推出青年科学家免评审落户、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公司法人举荐制等特色制度,助推新区全面提高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绍兴滨海新区核心区有市级(D类)以上领军人才约300名,其中国家级53人、省级66人。
人才不但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绍兴滨海新区还依托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在绍高校研究院本部,开展工程类硕博士合作培养,打造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绍兴基地。同时高标准建设人才客厅,人才俱乐部等人才阵地;通过“腾笼换鸟,民建公助”模式,加快“名士之乡”科创中心建设,不断擦亮人才改革试验区“金名片”。
构建优质生活圈
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要先行。
绍兴滨海新区交通便捷通达,地处上海、杭州、宁波等大都市区的交通几何中心。随着嘉绍大桥的建成、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段)的通车、杭州湾连接上海的跨江高铁规划的落地,以及地铁1号线、智慧快速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运,滨海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日益紧密。
如果说,基础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滨海新区迈出“空间融合”发展的一步,那么推进公共服务向共建共享跃升,提升公共服务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将惠及更多异乡创业、定居群体。
如今,滨海新区沥海城市副中心形象日渐饱满。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项目主楼已全面封顶,预计2025年底全面完工。建成后将为绍兴以及长三角地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此外,文化艺术中心已建成投用,城市水街、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当地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这里区位极佳,经杭绍甬智慧高速可半小时到达萧山机场,经嘉绍大桥2小时内直达上海;内部水绿交织,人居环境优良。”滨海新区沥海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沥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高端人才、金融资本、优质企业等要素集聚,构建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未来有望成为杭州湾南翼的链接中枢、杭绍同城产业协作的主战场。
大湾之滨,向海而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绍兴滨海新区正孕育着新一轮发展的生机活力,加速驶向共赢发展壮阔新蓝海。
(本版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