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浙江新高考改革十年,三大变化带来思考——

学生学校变得更有竞争力了吗

  从2014年启动至今,浙江新高考改革走过十周年。

  与传统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在选考科目、志愿填报等方面都有较大变革。对于每年几十万名走上高考考场的浙江考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学校而言,新高考赋予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也让过去的很多经验失效。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思考?记者采访首届新高考考生、家长、高中班主任、老师、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等,发现新高考十年来的三个转变:升学选择更多元、能力考察更全面、专业设置更灵活。这些转变背后,是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学校带来的多方面竞争力提升。

  升学选择更多元

  文理兼修,是新高考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也是采访中的高频词。

  相比传统教育体系中文理科的泾渭分明,新高考选考制度的出台,让浙江高考生多了“文理兼修”的多种选择——高中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和技术这7门学科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3门参加高考。

  “像我这样非常爱好历史且理科成绩不算好的学生,本应是典型的文科生。但新高考后,我选考了物理、历史和地理,大学也有机会就读于知名‘双一流’高校的工科专业。”毕业于杭州高级中学的首届新高考考生刘同学,如今已是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正是新高考让自己有了尝试不同学科领域的机会,这对他的综合能力、知识面和思维方式都很有帮助。

  在杭州学军中学任教多年且多次担任班主任的历史老师杨熙铭,同样感受深刻。“在学军,选择文理兼修的学生非常多。偏理的学生,会在物化基础上选考历史、政治或地理;偏文的学生,也会选考生物、技术等。虽然进入大学后,他们大多还是会按文理选专业,但文理兼修带给他们的综合素养是影响终生的。”杨熙铭发现,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历史课堂氛围就很不一样,文科生对历史的学习更为深入;而理科生的思维更为跳跃,也更善于跨学科思考。有时,他们结合物理等理科学科和历史知识点提出的新问题,连历史老师都需要请理科老师一起探讨答案。

  文理界限的打破,也意味着升学赛道变得更为多元。杨熙铭记得,4年前,自己任教的班里就有一名选考政治、历史和物理的女生,最终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如今,她马上要继续在清华大学数学系读研。而2年前,他任教班级的一位选考物理、生物和历史的男生,因为喜欢文学,综合考虑后,入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可以真正遵循自己的心意进行选择,新高考给他们的人生带去了更多可能性。”

  而在县中孩子们身上,新高考的多元性也同样带来积极变化。“新高考后,山区的孩子们可以抛掉短板,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景宁中学资深班主任孙伟芬说。

  能力考察更全面

  学生和家长的规划能力快速提升,是杨熙铭在新高考后观察到的一个新现象——

  传统高考时,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高考分数,只要考高分就能去更好的高校。但新高考改革后,高校的招生方式更为多元,所以孩子们进入高中就要开始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例如,判断自己究竟适合普通高考还是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了解心仪名校的三位一体、强基计划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自己感兴趣的高校专业有哪些选考限制等。

  “相比新高考刚改革时,学生和家长面面相觑的迷茫,如今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聊起新高考的升学路径选择、80个志愿如何填报,都有很多心得。”杨熙铭说,规划能力,看起来并不在新高考考察范围内,但实际正是新高考的一项隐藏考核内容。因为只有了解自己适合、擅长什么,并学会针对性为之努力的学生,才能在众多升学赛道和高校专业中选到最适合自己的。

  新高考的变化,正从城市逐步向县城、农村传导。景宁中学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相比城市的家长,山区县中的学生和家长对于高考政策的变化一开始并不敏感。“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更劳心点,根据学生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方案。”孙伟芬说,新高考改革走到第十年,学生和家长已不会再问“我应该选什么学科”等初级问题,他们会思考自己可以选哪些路径,并咨询孙伟芬如何选择才最适合。

  已有30余年义务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经验的安吉教研室主任叶军,也同样在每年火热的志愿填报中发现了这一点。

  “以前面对80个志愿,学生和家长常跟我说,自己无从下手,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从几千个专业里选出适合自己的。但这几年,找我来指导志愿填报的部分学生和家长,会提前做好非常详尽的功课,这从他们递给我的志愿填报草稿里就能感知到。不少考生跟我面聊时,也有自己明确的专业意向方向。”叶军说,自己每年都会遇到几个因为从高中开始就做好充分规划,从而“逆袭”考入理想大学的学生。

  专业设置更灵活

  新高考的一端连接着学生、家长和高中,另一端则连接着高校。

  已从事招生工作十余年的浙大城市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副主任王利彩对新高考改革后的首次招生记忆犹新:传统的高考模式下,考生需要分别填报5个高校和这些高校的各6个专业,还可以调剂专业。考生会重点考虑报考哪些高校,高校的一些弱势专业也不太担心招不到学生,容易“躺平”。新高考后,所有的专业都要独立面对考生和家长,各高校中的弱势专业会很有危机感。

  王利彩进一步解释,新高考改革中的招录变化,实际正是为了倒逼高校专业改革。而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这一政策确实在高校发挥出了明显作用。

  记者注意到,浙大城院近几年的专业新增、停招、撤销或转型升级幅度比前些年大了不少。例如,2018年,该校就撤销了信息与科学计算等3个在新高考首年招生中表现不佳的专业;2023年,该校又有商务英语等7个专业停招。而新增的专业都是目前人才比较紧缺的领域,如考古学、数字经济等专业。

  “我们还会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进行升级,2022年,我们就在停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同时,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这其实就是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升级。”王利彩说,以前招生办几乎不参与学校专业增减的决策,但如今身在招生一线的他们,已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与部门。招生也不再是招生办的“自家事”,每个专业都会派老师参与招生,推广自己所在专业。

  “高校的专业调整、招生都在越变越灵活。”每年都密切关注高校招生的叶军说,除了增减、调整专业外,不少高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还优化了学校的转专业制度,让考生入校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更换专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学生学校变得更有竞争力了吗 2024-06-13 26907861 2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