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自然资源

空间换地有四法

余杭:“旧空间”上激活“新动能”

  深化“空间换地”模式,让杭州市余杭区又一次站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风口。

  近年来,余杭区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面向未来,进一步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以数实融合增强产业竞争力,以产业平台提升发展支撑力,以重大项目强化核心带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未来产业引领地。

  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土地利用进入存量时代。如何推进空间高效利用,助力高质量发展?余杭给出答案: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

  在城市中心的空间“留白”处,做好产城融合大文章;实施工业“上楼下地”,打造立体空间;利用废弃矿地,建设产业新高地;整合村级留用地零散空间,形成奔向共同富裕新模式……初夏时节,我们走进余杭,探访空间如何换地、又换来什么。

用好“留白”空间,描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余杭城市新中心的中轴线,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塑。

  一个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和建设,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余杭这个正在建设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其城市中轴线又如何规划?

  从规划图上看,这是一条南至闲林、北可延伸至良渚遗址公园的中轴线,现实中已呈现出纷繁盛大的景象。这里在保留绿植、碧水、高楼的同时,在“留白”空间增添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塑造城市新形象、激发城市新活力、吸引高端要素,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重塑的场景蓝图已然清晰、建设加速推进。今年年初,随着国际体育中心两馆标段开工、低碳国际社区地块成交、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中轴线新姿渐露。

  低碳国际社区,规划设计之初便定位为城市滨水生活场景和活力街区,“低碳、智慧、开放”是建设特征,未来这里会是居住、休闲、运动、消费为一体的生活片区。

  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将以“一流建设标准”吸引“世界级演艺水准”为目标打造,而不远处的科技文化中心——国际体育中心,将是顶级赛事、顶级演出和顶级文化产业的集聚地。

  一幅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在这片创业创新的沃土展开。“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通过建设一大批具有烟火气的空间点位,让人们愿意搬过来、住下来、留下来,享受到高端文化品质的生活。”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下称“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发立体空间,实现工业“上楼下地”

  走进良渚街道通运产业园,工地像往常一样忙碌,厂房在不断长高。

  面对土地要素的制约,余杭开始探索“工业上楼”模式。简单说,就是让企业在高层厂房中进行生产活动。

  良渚重构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聚焦特色产业,启动9个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其中“上楼”项目有6个,在有限的土地上拓展出发展新空间。

  良渚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有机更新前,良渚通运产业园原占地面积250亩,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业、仓储等低端产业为主,厂房两至三层,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容积率仅1.2,亩均税收约6万元。

  “我们对良渚通运产业园实施了有机更新、‘工业上楼’。”良渚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有机更新后,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94.3亩,容积率近3.0,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项目将于2026年上半年竣工,重点谋划布局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实现产业空间的“腾笼换鸟”。

  来到位于仁和街道的净水厂建设工地,只见塔吊的手臂缓缓摆动,施工人员正在距离地面16米的地下空间,进行地下厂房的基础施工。

  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仁和净水厂是余杭区水处理重点工程,从污水处理厂“全地埋式+上盖公园”2.0版,升级为“全地埋式+上盖厂房”3.0版模式,是余杭探索土地复合利用的新模式。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30亩,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8.66万平方米,净水处理构筑物、处理设备等集中布设在地下箱体内;地上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将建设8幢工业厂房及生产配套用房。”余杭环境(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计划2025年竣工,投入使用后,每天可处理污水15万吨。

  “该项目通过土地混合利用,将‘净水+产业’功能紧凑地安排在同一区域内,与同等规模的地上净水厂相比,可节约土地67亩,体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利用废弃空间,打造“一智三新”新产业

  位于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原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的智荟动力公园有一个小山包,留下残缺的宕口和蓄满碧水的矿坑,见证着獐山石矿120年的开采历史。

  2013年底,獐山石矿彻底关停,成为当时总规划面积约57平方公里的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展版图不断扩张,现在这片废弃矿地已成为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已建成的核心区域,与余杭经济开发区共同经历了十年精彩蝶变。

  如今,余杭经济开发区已有大小企业3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5家,规上工业企业118家。通过产业培育,余杭经济开发区已集聚了南方泵业、瑞银电子、华光新材、和顺科技、卡涞科技、杭州比亚迪、吉利晶能微电子等一批大中型产业头部企业,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的“一智三新”新型产业体系逐渐成形。

  杭州大地海洋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地海洋”)是余杭利用废弃矿地发展“一智三新”新型产业的缩影。

  走进大地海洋子公司浙江盛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盛唐环保”),只见一台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在一条条拆解处理流水线运行。“拆解处理设施‘吃’进废物,‘吐’出效益。”盛唐环保相关负责人说。

  大地海洋将传统的废弃资源利用行业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厂。“我们以‘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为运营模式,以大数据赋能‘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盛唐环保相关负责人介绍。

  “獐山石矿经过平整治理,变废为宝,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废弃空间重焕新生。像獐山废弃矿地利用的样板,在余杭还有数例。”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合零散空间,实现村级留用地联合开发

  杭州的村级留用地由来已久,已成为丰富城市业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独特空间。

  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级留用地是一种因征地引起的补充安置途径,是指政府在征地达到一定数量后,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核定一定的面积规模,专项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土地。

  5月22日,良渚街道小洋坝、勾庄、长桥三村共同以留用地指标和资金“入伙”的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工,也是该街道首块自主开发的“多村联合”村级留用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良渚街道运河村,总占地面积约31亩,总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项目包括3幢15层主楼等,总投资约5.5亿元,主要用于商业、商务。目前,项目已完成招商,计划于2026年建成,预计今后每年可为3个村带来近300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为了留用地项目,小洋坝、勾庄、长桥三个村联合成立了杭州三次元置业有限公司。“村里召开股民大会对这个项目进行表决,以95%以上的高票通过。”小洋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忠强说,村民很支持这个项目,盼望项目早日建成,为发展壮大村里的经济实力,实现共同富裕打下更好的基础。

  “从高效利用空间的角度看,如果3个村各自为阵、单独开发,项目的规模、体量小,容积率不会高。”良渚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通过整合零散的空间资源,联合开发村级留用地,项目容积率将达到3.0,实现了空间集约化利用。

  节约集约用地,共创美好未来。余杭区深化“空间换地”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仍在续写。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9 余杭:“旧空间”上激活“新动能” 2024-06-13 浙江日报2024-06-1300006;浙江日报2024-06-1300007;浙江日报2024-06-1300009;26897086;浙江日报2024-06-1300008 2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