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跨山问海 聚力创新 乘势而上

丽水问海借力 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潮起东方,长风浩荡。

  2024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一体化发展战略已进入实施的加速期,其势已成、机遇无限。

  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之一,丽水多年来创新运用“问海借力”这把“金钥匙”,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合作平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新征程上,丽水着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深度融入、切实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全方位务实合作,挺进争先开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境界,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跨山问海

  全市域全方位接轨长三角

  翻开中国地图,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是一片通江达海的创新热土,也是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枢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是一座山明水秀的生态之城,是连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

  是山就要崛起,是海就要浩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山与海如何高效联动,实现“双向奔赴”?

  “丽水属于长三角的外围区域,但要成为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一匹‘黑马’。”丽水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打开“脑门”、走出山门、敞开大门,以“跳出丽水发展丽水”的战略思维,向外提升发展势能,全力深度拥抱长三角。

  破题,从体制机制开始。丽水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领导小组,下设12个专题合作组,建立“工作清单化、任务具体化、责任时效化”的推进机制,制定年度任务清单,从体制、机制和工作保障上夯实一体化工作基础。

  方向,因清晰定位而明。丽水印发《丽水市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立足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从生态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产业集聚攀高、科技创新承接、开放对接市场一体、公共服务异地同城等方面,全市域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丽水主动参与、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秀山丽水”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样板区。

  丽水是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据测算,2022年,丽水GEP总量达到4645.77亿元,其中生态固碳释氧548.13万吨、水源涵养147.45亿立方米,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牵引,丽水获国务院生态文明督查激励。近年来,丽水多次成为全国唯一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排名均进入前十的城市。

  生态之美,在灵秀江南间荡漾。去年6月的黄浦江畔,丽水“山”字系品牌集体亮相上海,全景展示丽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生态农产品销售额达2125.1万元;随着各类文旅推介及优惠促销活动开展,丽水与飞猪、美团等平台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

  物理距离,在山海“牵手”中被拉近。景宁县与上海静安区,缙云县与上海闵行区,龙泉市与奉贤区及宝山区,青田县与金山区,松阳县与松江区,庆元县与宝山区及崇明区,莲都区与黄浦区,遂昌县与虹口区,云和县与普陀区纷纷签订合作协议。丽水九县(市、区)实现与上海“县—区”结对合作全覆盖。

  景宁与上海静安区结对,一举将“景宁600”优质农业品牌——惠明茶成功打入长三角;松阳依托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上海优质资源,打开传统村落保护新路径,畅通一体化发展之路,在全域接轨中越跑越快。

  产业互联

  共建协同创新“生态圈”

  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999号的丽水(张江)国际科创中心,总占地面积约18亩,位于张江科学城及张江药谷的核心区,是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上海张江设立的首家驻沪“人才科创飞地”,是经开区对外开放的城市客厅,也是“双招双引”的高位平台。

  自2021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共引进6家企业,包括A股上市企业迈威生物和泽璟制药,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天境生物,港股上市企业德琪医药等,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园区内聚集人才384名,其中博士181名,硕士203名,园区内研发投资总额超10亿元,其中外资约2500万美元,有效推动“研发在上海,生产销售在丽水”的飞地招商引资新模式,实现丽水经开区健康医药产业聚集,提升了产业科创实力。

  “长三角的科创资源和创新人才不可能一下子集中到丽水来,丽水需要把科创平台搭到长三角发达地区去。”丽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瞄准上海及长三角龙头城市,丽水着力促进“飞地互飞”,在发达地区多点布局科创、人才、产业等各类飞地,探索形成“研发在外、基地在丽”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开放版图上,“飞地”“飞楼”在崛起。杭州丽水数字大厦、丽水(张江)国际科创中心、遂昌上海闵行飞创园、杭州德信AI产业园等人才科创“飞地”“飞楼”已投入使用,累计落地企业超200余家。

  “飞出去”的同时,也要“导进来”。丽水迭代升级人才科技政策,不断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把握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政策机遇,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要素服务丽水。

  山海之间,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截至今年3月底,丽水市本级、9县(市、区)及丽水经开区实现结对全覆盖,共建设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10个,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65个,山海协作产业、科创、消薄类“飞地”39块。其中,消薄飞地累计返利3.47亿元,有效帮扶带动1323个消薄村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人才科创飞地累计完成投资21.89亿元,累计招引入驻孵化项目226个,集聚副高及硕士以上人才800余人。

  招商的触角,向外延展。丽水聚焦培育壮大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标志性产业链精准招商。中国首家上市供应链公司怡亚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落户缙云,吉利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落地龙泉,上市公司华迪钢业“未来工厂”项目落户松阳。

  据统计,丽水全市近八成的招商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2023年以来,丽水从长三角区域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

  高能级科创平台,成为产业融入和科技承接的新平台。丽水加快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联动九县(市、区)科创中心建设,谋划布局围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生命健康三大领域的平台项目和产业集群,接轨G60科创走廊。

  从空间“聚集”到创新“协同”,生产力迎来新“裂变”。今年1—4月,丽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34.4%,全省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72%,提升增幅列全省第三。

  心手相牵

  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5月底,丽水机场项目建设正酣,巨大的“飞鸟”形建筑雏形渐显。“机场项目正加速推进工程建设,综合楼总体形象进度已超90%,其他建筑单体已进入收尾阶段。”丽水机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丽水交通建设的“一号工程”,丽水机场力争于今年年底建成试飞,山区丽水,将迈向航空时代。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丽水以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战略支撑,构建大交通、畅通“大循环”,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优质资源的“溢出效应”,加快推进丽水机场、衢丽铁路、浙西南江海联运中心港等项目建设,加快统筹建设空港经济区和开放枢纽门户,加快把“311”交通圈转化为联动义甬舟拓展腹地、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辐射浙南闽北区域的开放经济圈。

  从“两纵两横、四联八向”畅联铁路网,到“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再到“十纵六横”普通国省道网,一个“铁、陆、空、水”四位一体的通达体系正提速构建,一条接沪融杭连闽通粤的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正加快形成,一张惠及浙西南山区270万人的便捷交通“枢纽网”正在编织,推动丽水交通从全省末梢向区域枢纽跨越,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跨越,从传统交通管理向现代交通服务跨越。

  一体化发展,除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要的是打破无形的路,提高教育合作、医疗卫生等统筹层级,加速推进优质资源提质增量,推进公共服务向共建共享跃升,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温度。

  打开山门,丽水教育全方位深度接轨长三角。丽水持续推进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引入华东师范大学创办华师大附属丽水学校,引进名优教师24人,优秀校长、教师136人;深入实施“绿谷名教师”“绿谷名校长”双导师培养机制,聘请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校24名优秀校长作为理论和实践导师,提升丽水教育师资水平,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合作托管丽水市实验学校、莲都区天宁中学、长岗背小学,让丽水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下沉,更多长三角区域名医来到丽水,参与丽水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市直医院与长三角名院纷纷开展远程诊疗、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培养。丽水市直医院在人才培养、临床、科研方面持续推进与上海医院合作,通过远程诊疗、会诊、教学、参与科研项目等提升合作成效,并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建立培训基地,2023年以来分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7个班次560人次。

  全域通办,办事更高效。丽水深化拓展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功能,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丽水全域通办已逐步向嘉兴、宁波、上海等丽水外出人口集聚地延伸,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站在浙西南眺望长三角,大江东流,奔腾不息,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力量。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坐标系下,丽水将以奋斗实干之姿、担当争先之志,奋力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幅“工笔画”描得精细、绘得精彩。

  (本版图片由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丽水问海借力 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2024-05-31 浙江日报2024-05-3100007;浙江日报2024-05-3100012;浙江日报2024-05-3100021 2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