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浙江瓜菜新品种集中亮相
蔬菜瓜果好吃的秘密
本报记者 何冬健 朱平
清爽可口的瓠瓜、五颜六色的樱桃番茄、个长高产的豇豆……近日,在萧山临浦举行的2024浙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会上,100多个浙江瓜菜新品种选育成果亮相。
看似低调的蔬果,其实每一个都是浙江省蔬菜协作组精心培育、择优种植的“新菜”。
近年来,“舌尖上的农科院”频频“出圈”,好吃、放心等夸奖成了其产品的代名词。记者走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向专家求真,探访这些蔬菜瓜果好吃的秘密。
“进化”中的蔬菜瓜果
自人类学会刀耕火种起,就一直在做一件同样的事——驯化、选育作物。
“好吃、放心”四个字凝结的是几代农业科学家的心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低产到高产……他们把这些“沧海遗珠”打捞出来,精心培育,反复实验,只为了选出最优良的品种。
今天当我们品尝细嫩柔软、味美多汁的樱桃番茄时,一定想不到千年前生长在中南美洲森林中的野生番茄不仅酸涩,产量也不尽人意。以至于16世纪它引入欧洲时,被错误地给予了“狼桃”的名称。
通过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樱桃番茄在科研人员的手中愈发甜蜜。省农科院番茄辣椒育种研究室研究员阮美颖告诉记者,除了口感更好之外,她带领团队选育的“浙樱粉1号”在营养、品质上更胜一筹——番茄红素、总糖、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指标均高于目前市场主要栽培品种,尤其是鲜味类氨基酸、甜味类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含量更为显著。
“要是再早一两个月来,我带你们去选育的大棚里看看。”她热情地说。在阮美颖的手机相册里,一簇簇小番茄挂满藤蔓,红色的果实鲜嫩欲滴,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点缀在绿叶之中。在衣服上擦拭三两下,一口咬下番茄,丰沛的汁水从指缝溢出随即滴入田间,浓郁的清香霎时在空气中弥漫。在浙江省各地举办的樱桃番茄风味评比中,“浙樱粉1号”多次被称赞为“最好吃的小番茄”。
育种,其实就是创造变异。选育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状,比如我们常说的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等特点。
眼下的菜场里,瓠瓜(又称为蒲瓜)就低调而又不可忽略地占据着几乎每个菜摊的一席之地。《诗经》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个“壶”其实就是“瓠”,可见古人在夏天常常以它为食。省农科院豇豆瓠瓜育种研究室研究员吴晓花是我国极少数研究瓠瓜育种的专家,她说,再往前追溯,瓠瓜在我国新石器以来的出土文物中屡屡有见,比如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瓠皮和小葫芦种子。
“目前市场上瓠瓜的形状非常多,有葫芦形的、圆形的、棒形的,它在漫长驯化过程中演变成当地百姓喜欢的形状。”吴晓花说,团队选育的“浙蒲6号”呈棒形,更适合长距离、大规模物流运输,同样呈棒形的“浙蒲9号”瓜长约25厘米、“浙蒲903”约30厘米的长度,更适合小家庭消费习惯,很快获得了市场青睐。
市民用“自带味精”来形容“浙蒲9号”的口感,足以说明其鲜甜。吴晓花说:“研究表明,瓠瓜吃起来的鲜味与游离谷氨酸含量呈正相关,‘浙蒲9号’的游离谷氨酸含量高于传统的棒形瓠瓜品种,吃起来鲜味更浓。”此外,“浙蒲9号”另一个受青睐的特点是,它在常温下可以放置10天左右,食用性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不仅好吃,还很“顽强”
今天,我们种的瓜果越来越甜蜜,稻穗越来越饱满,蔬菜生命力越来越顽强……“进化”的故事背后,技术手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今年我们推广的小白菜新品种是‘绿暑’。”省农科院菜甘蓝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必元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等,对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速生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绿暑”是其中的佼佼者。
蔬菜种植过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梅雨,而是雨后的高温天。菜棚里的湿热感,好比是人穿着一件湿透的衣服在蒸桑拿,普通白菜很容易被闷趴下,“绿暑”因为根系发达,能在土壤里吸取更多的水分和氧气,暑天不容易缺水,雨天不容易烂根,称得上是优秀的“菜坚强”。
“得益于团队优化的双单倍体诱导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大大加速了育种速度。”李必元说,一般而言十字花科的育种周期需要五六年,利用该技术可缩短至两三年。
该技术最早来自于油菜育种。其作为父本给油菜及十字花科作物母本授粉,能直接获得母本双单倍体后代。但运用到白菜育种上,却并非是简单的平移过程,让团队犯了难——他们在七八年前开始尝试,直到2021年才正式应用。
技术持续不断的突破,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国种”自主可控,更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400多年前,樱桃番茄引进中国时,还只被当作观赏植物。随着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阮美颖介绍,“浙樱粉1号”在种植环节也颇具优势——可不用人工激素点花。
团队从几万份材料中,选育出具有单性结实特性的樱桃番茄。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激素对番茄植株造成药害而产生的畸形果;另一方面,在人工成本与日俱增的今天,省工省力效果明显;同时,该品种生长势和连续坐果能力强,易实现高产稳产。据统计,该品种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户增收节支5000多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这几年我们开始利用核技术,促进樱桃番茄的基因突变,研究发现部分材料抗逆性更好。”她表示,未来可能有适合早春、晚秋,甚至适合冬天种植的新品种出现呢!
吃啥更好
经常有人说,如今的蔬菜瓜果好像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实际上,这不是我们的错觉。随着种子、生产方式等的更替,蔬果的模样与味道也悄然变化。
豇豆,是我国传统粮用和菜用蔬菜之一。省农科院豇豆瓠瓜育种团队研究发现,豇豆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在其驯化与改良进程中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从粮用豇豆到菜用豇豆,荚长、单荚籽粒数和嫩荚可溶性糖、籽粒淀粉与籽粒粗蛋白含量受到持续的正向选择,而落粒性、千粒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一些抗病抗逆位点逐步丢失;粮用豇豆的驯化与改良主要涉及籽粒大小和籽粒品质性状,而菜用豇豆的驯化与改良主要集中在荚长和嫩荚品质性状。
更何况,作物的部分优良的性状间可能相互排斥,人们所青睐的众多特性往往难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品种上。
这段日子,李必元和团队成员扎在田间地头做品种资源比较,多的时候一天要生吃近两百种小白菜。他说:“影响小白菜口感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品种,因为品种决定品质。”
这里不得不提我国自主选育的第一个大白菜品种“早熟5号”。上世纪80年代,浙江温州菜农在秋季种大白菜时偶然发现,大白菜的小苗也很好吃,于是当地开始流行割小菜吃。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省农科院育成了大小白菜兼用品种“早熟5号”——小时可以当小白菜吃,大时就作为大白菜销售。
由于产量高,一菜多用,且没有毛刺,口感更柔软,它迅速占领了大江南北的市场。直到今天,“早熟5号”在全国的年种植面积仍然有100多万亩。
据了解,在2024浙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会上,新品种大多数以品质和口感取胜。“温饱不再是舌尖的主要问题,现在更关注品质。”吴晓花认为,这是对当下市场与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她说,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生活水平比较高,对蔬菜的品质要求更高,即食型蔬菜越来越受欢迎。
甜心、甜美是去年刚研发的两个高品质水果甘蓝新品种,如今已有不少种植大户前来咨询种植技术。“减肥人士应该都爱吃它。”李必元介绍,“市场上多数甘蓝口感偏硬,但因为不容易裂球,受到种植大户的喜爱。我们研发的这两个品种,不仅不容易裂球,还有着软糯微甜的口感。”
这对甘蓝姐妹去年在杭州、宁波、嘉兴、衢州等地的示范基地少量布点,测试它们在全省的适应性后,明年将大面积推广。
当然,近年来农业科学家还掀起了“复古”潮流,对二三十年前的种质资源进行再发现、再挖掘,着重培育以口感取胜的新品种,再现“小时候的味道”。
“吃啥更好”的问答题才刚刚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