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在运河边长大的浙大城市学院学生余炀——

工业遗产与运河新韵

  在大运河畔,我仿佛听见来自过去的机器轰鸣声,它与新时代嘹亮的号声相互交织,顺着千里绵延的运河,永不停息。

  从有记忆开始,我似乎就与工业有着不解之缘。记得在少时,家乡的运河边林立着许多工厂,在岸边总能看到高耸的烟囱、汽笛轰鸣的火车以及辛勤劳作的人们。运河上吹来的晚风,工厂边落日映照的余晖,都与我的童年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单调质朴的工业建筑在我的记忆中变得缤纷绚烂。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工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再也听不见人声的嘈杂与机器的轰鸣;曾经人来人往的码头,逐渐变得沉寂;在铁轨上奔驰着的火车,也不见了踪影,这里的一切记忆,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淡忘,甚至被打上了“工业锈带”的烙印。

  原以为这些印记都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逝,可当我再一次回到运河畔,却发现这些原本沉寂的事物再一次获得了新生。昔日的烟囱,如今被重塑成城市的灯塔,在夜幕降临之时,作为照亮城市的地标;曾经出现在码头上的吊机,被重新装饰,成为文化活动的背景;火车不再运行,却保留了原始的模样,被改造成复古餐厅;铁轨虽已斑驳,但被融进道路设计中,变成人们游览的步道;红砖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展示工业文明与工业历史的展馆……依托运河优势,原本荒芜的工业地带被改造成滨水空间,大型酒店、博物馆、商场等服务类设施的进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片土地。我伸手触摸着这些工业的印记,它们的外表仍和从前一样,可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而是变得更加多元。这些改变,让它们有机会在新时代重新讲述过去的故事。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工业遗产或许丧失了其本有的生产属性,可它们的存在是许多人记忆的载体。那些曾经听过的故事,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美好,都被镌刻在每一丝斑驳中。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也是特定时代人民意志与记忆的承载者,其折射的是几代人努力拼搏的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是城市文脉的传承。这份深厚的底蕴将从工业遗产中集聚,顺着运河流淌,世世代代涵养着运河边人民的文化自信。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为运河文化带填充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时光荏苒,大运河工业遗产历经岁月沧桑,仍静默地矗立在运河畔,与两岸古老的历史遗迹在同一时空交相辉映,在古朴与现代的交织中不断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工业遗产与运河新韵 2024-05-27 26853975 2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