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东海百里文廊筑起海岛“共美共享共富”风景线

定海: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在舟山定海高质量发展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山越海,御风而行。

  2022年起,定海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新实施“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打造了一条集农文旅于一体的100.5公里廊道——东海百里文廊,系统串联起8个镇街、32个村(社区)。

  厚植生态底色、扮靓乡村颜值、激活产业动能、提升幸福品质。去年,“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金字招牌见证着这片乡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变化,超过230万人次的游客印证着定海乡村从“深山冷岙”到“山水画廊”的转身。

  通达,再通达!今年,定海怀抱“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继续逢山开路,全面实施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工程,文廊将从绵延百里拓向方圆百里,走深“交通+文化+生态+旅游+共富”融合发展新路径,打开定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从“一条路”迈向“一张网” “交通+”打开发展新空间

  起始于白泉小展岭西侧,向西蜿蜒,穿过昌国、盐仓、双桥、岑港、小沙、马岙、干石览等镇街,最终回到起点……

  走进定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办公室,墙上一幅两米多长的东海百里文廊地图映入眼帘,这条全长100.5公里的路线在地图上连成一个橙色的圈。再仔细看,橙色的粗线条内外,还勾连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条。

  去年,定海以改造路况差、通行不畅的34.8公里乡村土路为切入点,创新打造了一条东海百里文廊,并正式对外开放。“文廊串联起8个镇街、32个村(社区),其中乡村道路占比达80%以上。”定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更是关乎农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础。这条路从规划到修建,定海举全区之力突破难点,竭力把公路修到百姓家门口。

  今年,围绕新农村旅游规划产业布局、全域旅游创建、群众便捷出行等需求,定海又进一步加密东海百里文廊公路路网,努力实现“山山通”“路路美”。

  “去年主要侧重于改造升级原有的道路,今年则有半数以上的道路需要新建。”手指东海百里文廊地图上“毛细血管”,定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文廊建设总投资约1.56亿元,计划新改建文廊公路41条,总里程达69.8公里。其中新建道路22条,改建道路19条。

  今年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工程首条建设公路——定海马目宫前村至大桥观景平台道路,目前已经全线开通。这条路源于岑港建设风电项目时留下的施工便道,今年2月,定海拓宽了部分路段,对原有的道路铺设沥青,并完善道路护栏、标志标牌标线等交通设施,这条2.5公里长的道路被市民称为“风车公路”。

  一路向西,通往马目绝壁坎古村,这里曾是“偏僻”的代名词,如今已成为定海版“绿野仙踪”,有了别样的风景:陡崖峭壁,海风阵阵,意境飘然。换个方向,“神鸟牧歌”平台凭海临风,能欣赏海鸟展翅翱翔。

  以路为媒,马目凭借风车、神鸟等IP,由点及面全力打造神话之鸟马目生态村,逐步形成集神鸟观光、古村探秘、特色农产品体验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路线。

  从“一条路”迈向“一张网”,如今定海广袤的农村大地“蛛网”铺陈,一条条崭新平坦的公路串联起城市与乡村,“交通+文旅农体”“交通+产业”“交通+招商引资”等各类创新实践,也因道路的贯通打开发展新空间,演绎村美人和新故事。

全域全景全时 乡村文旅融合驶入快车道

  心形水池倒映蓝天白云,800多棵杨梅树向阳生长,大草坪上一顶顶帐篷撑起“诗和远方”……

  初夏时节,驱车驶过村居、花海、溪流,东海百里文廊白泉段的觅林古树园就揭开了美丽面纱。“五一”期间一开放,这里日均吸引市民、游客超1万人次。“住了70多年,没想到这片曾经的荒山能吸引这么多人过来玩。”和村民张小毛一样,谁也不曾想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能跑出“大流量”。

  “因项目动迁的800多棵杨梅树搬家到这里后,我们趁势打造了一个新景点。”提及觅林古树园名称的由来,白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觅林”取自所在地米林村的“米林”谐音;另一方面,也体现寻觅、保护的意思。“把项目征迁涉及的珍稀古树统一安置到这里后,不仅有助于古树生长,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地方。”该负责人补充,结合当地群山、古树、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以及炭山梯田遗址等人文资源,古树园已成为群众休闲、旅游观景、杨梅采摘、研学团建的好去处。

  东海百里文廊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行至定海,既能揽山海胜景,又能品云顶清风,鹅鼻岭、如意香樟湾等精品点位相继爆火,福泉村、马目生态村等特色村落出彩出圈,勾画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山水画卷,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去定海乡村有了新期待。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但如何让乡村永葆活力、魅力、潜力?

  “文化是定海独具魅力、辨识度的招牌,每条路都是乡村振兴宣传的重要名片。修好路,更要引文化入‘路’,讲好每个乡村的故事。”在定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把“人行路”建成“人文路”,必须整合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文化根脉,加强文化植入,让路有主题、有灵魂。

  就像捡拾起散落在海边的一颗颗明珠,目前定海已充分挖掘古村落、古遗址、古井等“古”资源15类,梳理汇总文化点位200处,整合形成文化遗存古迹400余处。“去年,定海已因地制宜打造古樟驿、如意香樟湾等文化景观点位196个,挥洒酣然诗意。”该负责人表示,这让当地的海上河姆渡文化、海岛宋韵文化、三毛文化具象化,日益凸显海岛和美乡村“百里海乡画廊”的文化生态旅游“金口碑”。

  深挖海岛历史文化名城韵味,今年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工程建设依然把文化摆在了重要位置。讲述蚂蟥山传说、修复蚂蟥山古道、新建蚂蟥山观景台……得知蚂蟥山生态旅游区即将正式开放,不少市民期待满满,他们想在此看山看海看船看海岛,并沉浸式体验海洋历史文化。

  历史、人文、山海交相辉映,一条又一条新路串接古今,见历史、见人文,更见未来。

共建共治共享

合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赏山景、泡温泉、吃小番茄……连日来,东海百里文廊双桥段的东海福泉村好不热闹,赶来体验“东海第一泉”的游客络绎不绝。

  “周末村里涌入数百名游客,工作日午休间隙,也有人来稻海温泉体验中心泡温泉放松。”双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东海第一泉”出水,这是舟山群岛新区第一口天然温泉井。被“幸运”眷顾,温泉所在地紫微先锋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日渐被“流量”加持,打开了农文旅发展新路子,也换上了“东海福泉村”这个新名字。

  如今,以“东海第一泉”为圆心,以东海百里文廊为半径,走向共同富裕的舟山故事里,有了一个观察乡村振兴的新视角。

  “我们民宿共建有15间房,按照一间房、一个小院、一个汤池的设计,并以春、夏、秋、冬四季命名。”距离温泉出水口350米左右,由闲置农房改造的知山·温泉民宿生意一波接一波,民宿主理人、青年农创客王真洁忙得不亦乐乎。

  游客鱼贯而入,农产品自然不愁销路。“人家泡完温泉,顺便带点菜回去,赚头蛮好。”75岁的村民蒋凤仙笑着说,以前蔬菜需要送到城区的自产自销摊位售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对此,马目村村民们也乐见其成。今年“五一”假期,3万余名游客“挤”进小村,在路边支摊的村民忙得连轴转,地里摘来的豆角、番茄等新鲜蔬菜,不到半小时就能被抢购一空。

  修整的是道路,连通的是民心,通向的是共富。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以来,积极推进“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强村富民集成省级改革试点,盘活闲置农房150余套,引入工商资本建设农文旅综合体,共引育乡村文旅融合业态30余个,打造业态集聚点6处。

  “村子美,业态全,文廊开放以来已吸引市民游客超230万人次,也让沿线群众真正尝到了甜头。”定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以文廊集市搭建本地农特产品展销一体化平台,打造古樟驿“翁山丰物”等共富工坊70家,吸纳劳动力15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60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拓了路子,热了村子,火了日子,定海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更赋能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文廊经过的32个村(社区)村民自发穿上红马甲清扫村道、管理停车场、为游客指路……放眼定海全域,“全民掸尘”“善治学堂”等“善治+智治”基层治理模式,正带动村民与基层一线干部共同参与东海百里文廊建设和管理。

  村书记们也纷纷为村庄代言,站上助力乡村振兴的擂台,他们互相竞争、学习,充分挖掘当地的独特资源进行引流,一心为村求发展。定海也以“共富双考双评”激励机制,搭建村书记圆桌会等培养载体,增强基层干部投身文廊沿线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本版图片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定海: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4-05-24 浙江日报2024-05-2400006;浙江日报2024-05-2400011;浙江日报2024-05-2400015;浙江日报2024-05-2400014;浙江日报2024-05-2400023 2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