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科创平台提速增效
潘家栋 肖文 编辑 李雅南
近日,省委科技委员会在杭州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谋深做实“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大文章,发挥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引领作用,坚持“少而精、强能力、重贡献”,下决心推动科创平台整合优化,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加强科研攻关,锻造更多高能级战略科技力量。
科创平台作为集聚人才、资金等全量创新要素的载体,是实施有组织科研活动的有效抓手,加速推进科创平台提速增效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20多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强省和人才强省,创新实力显著提高,科创平台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居全国第4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3位。截至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科创平台联动的创新格局,尤其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的主平台作用不断凸显。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多主体协同、跨领域融合的新特征,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协同创新成为“大科学”时代的显著趋势,这也要求科创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市场应用等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强平台之间的统筹与联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针对这一趋势,世界各国纷纷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的体系架构,做好有组织的创新活动。譬如,2021年美国面向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启动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旨在破解主体合作、要素流通等壁垒,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全流程,提高创新效率。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四大科研机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通过项目型、战略联盟型、网络型等组织模式各司其职开展合作研究,覆盖从前沿基础研究至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全链条。从国内来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连接前沿技术和应用市场的有效载体,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路径,已经成为创新主战场的生力军。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1年,我国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其中1604家新型研发机构为12.4万家企业提供了各类创新服务、1308家新型研发机构累积孵化企业2.2万家。
我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离不开科创平台逐步壮大,但相较于兄弟省市,我省科创平台的规模和能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我省拥有“双一流”高校数量为3所,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仅2个。不仅如此,科创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攻方向、战略定位等有待进一步理顺。譬如,我省已经布局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浙中科创走廊等多个创新廊道,但一廊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多廊并进架构有待形成,而且创新廊道之间的定位功能有待进一步统筹兼顾。
2023年,中央科技委员会亮相,旨在从更高层级统筹科创资源,改变科技资源“撒胡椒面”的配置方式。我省省委科技委的成立亦体现了做好有组织科研活动的信心与决心。针对当前全球科技治理呈现的新趋势,我省统筹推进科创平台提速增效仍需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把握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十大省实验室、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主攻方向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尖”的战略竞争优势。同时,明确各大科创走廊之间的创新定位和产业定位,从都市圈层面优化科创走廊的创新空间和生产空间,形成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二是强化科创平台之间的联动协作,打造核心、外延、支撑三层联动的科创平台体系。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之江实验室等省实验室的主导作用,用好大科学装置的节点效应,联动高校、技术创新中心、科研院所等平台构建创新网络。同时,加快高能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建设,持续壮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优化产业服务综合体等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加速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三是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科创平台建设,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平台企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科创平台建设,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创新格局,延展和拓宽创新网络。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