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在郁郁稻香中感受乡土奇妙的联结

  傅夏雨

  在历史永恒的星空下,万年前的先民与万年后的我得以共同站立于脚下热土,无言或有文地讲述各自故事,闻郁郁稻香,品灿灿红陶。在大地的维度上,时间何其迅速又何其缓慢,这便是乡土奇妙的联结,也是我,一个浦江后辈对原始先民的“上山”情缘。

  上山文化扬名已久。在我尚未知晓稻米与小麦区别的年岁,便从大人的口口相传中熟悉了上山文化的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人生轨迹从乡村进入县城,每周通勤便会路过上山遗址。遗址空阔、安静而肃穆,偶有微风吹过特制的仿茅草屋顶,像是一位藏着故事的老者被风扬起的衣角;沙沙的声响,又如万年来不曾远去的上山先民的私语,讨论着如今坐落在他们村落上奇怪的现代建筑。至于路旁矗立着的等比例放大的陶器雕塑,则常常因其酷似放大版拉面碗的造型而引起我的注意。

  再后来,高三语文课堂上,老师分享了上山遗址讲解员及其自学成才的事迹,讲解员便是语文老师的姐姐。借着这个契机,我真正走进了上山文化,深刻体悟了万年前的文化传奇。上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距今约一万年,它有完整的炭化稻米出土,其人工驯化的特征证实了上山万年稻作文化之源的地位;特制的仿茅草屋顶折射的是上山先民由穴居走入屋舍的历史,上山人作为先行者,引领了从洞穴走向旷野的历史进程;“拉面碗”其实是大口盆,内外皆着红陶衣,底小口宽,体量大,为夹炭胎,是上山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器物。

  万年前,上山人出走旷野;而今,我也外出上学,探索人生的旷野。再回首,故乡似乎便有了别样意味。低眉凝视那一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稻壳上细小的褶皱看得分明,共同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还有镰形器、石磨盘、石磨棒等,万年前上山人加工稻米的情景历历可见。本世纪初出生于农村的我,也曾体验过农忙,彼时大型收割机尚未普及,大人们如万年前一般,光着脚,弯着腰,一把把收割稻子。而铺满稻粒的晒谷场则是我的乐园。万年前的上山是否也有个女孩好奇地蹲在石磨边,看着族人用石磨棒分离稻米和稻壳呢?古物之所以动人,便在于其能联结古今,凝结光阴,慰人风尘。

  作为稻作农业起源的实证,上山解释了炎黄子孙血脉中由万千年的农业传统生发的眷恋土地、亲近自然的天性。文明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它扎根于历史传统,融合于血肉血脉,最终结晶为中华民族流光溢彩的集体记忆。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2022级本科生】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在郁郁稻香中感受乡土奇妙的联结 2024-05-20 26831491 2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