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万年前的回响
肖国强 编辑 李雅南 章忻
肖国强
初夏的阳光,温暖地拥抱着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的上山村。村口低矮的小山丘上,坐落着两幢外形古朴的仿古建筑。土黄色的墙面、仿茅草的屋顶、圆形的稻草垛,阵阵微风吹过,“茅草”随风摇曳、沙沙鸣响……
上山遗址,就是在这一声声回响中,迎接一个又一个像我一样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走进上山遗址展示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考古学泰斗严文明的两行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远古中华第一村”,时时提醒着人们:这里,埋藏着极不寻常的历史过往。
一脚踩下去,便是一万年。今年74岁的周来水老人,前前后后做了30年的村主任、村支书,祖祖辈辈住在上山村。“以前我们村叫渠南村,因为发现了上山遗址,2018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他怎么也想不到,从自己家往北走百来米,一个叫做“上山”的很不起眼的小山丘,竟藏着一个古老的遗址。他从小住了几十年的黄泥房的外墙上,也被刷上了“万年上山”4个大字。
周来水清楚地记得,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领队蒋乐平和同事们来到了渠南村,住进了自己家。从那时起,考古队每年都要来到这里“挖呀挖”,每年要和他家同吃同住几个月,老伴去世后周来水才搬进了隔壁村民家。
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一万年前的炭化稻米。这粒稻米很小很轻,粒长3.732毫米、粒宽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小到要用显微镜才看得清,但它却证明了万年前的上山先民已经开始驯化、栽培水稻。这是稻作文明绽放出的第一朵花,实证了“上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这里还出土了以彩红色为底色的夹炭陶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而木构建筑遗迹的发现,则说明上山先民已经从这里告别山林,搭建出简陋的房子,生火做饭,在旷野中定居。
一粒稻米、一缕炊烟、一抹彩红……这一连串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万年前,也为中华民族万年文化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农业起源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同时,考古人员还陆续在浙江金华、衢州、绍兴、台州等地发现了24处村落聚居群。这个以钱塘江流域金衢盆地为分布中心、面积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沧海桑田,万年前的回响依然在风中飘荡。今天,上山这片神秘的土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上山的土丘里,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上山的故事,如何让更多的人知晓?答案,或许就在今天的人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