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溇港 融出活力
太湖南岸六村组团闪亮出道
“五一”假期,太湖南岸“太湖新溇港”的民宿、餐饮街、村咖、采摘园等客满盈门、热闹非凡。
“太湖新溇港”,可不是一个村名,她是太湖沿线吴兴高新区杨溇村、许溇村、幻溇村及织里镇义皋村、伍浦村、庙兜村六个村正式联合“出道”后的团名。
太湖溇港,是成员村庄共有的家底。这份家底有多珍贵?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治水历史和吴越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江南水乡的地理标识、文化印记。2016年,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天生丽质”的六个村,为何要组团发展?变身“大块头”后如何合力?又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示?
单打独斗遇到哪些瓶颈
抱团发展破解难题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太湖溇港,是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是太湖流域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类型,在曾经广袤的太湖滩涂上造就了中国最富庶的粮仓和丝绸之乡。
时光漫漫,溇港运行不息。然而其核心地带的滨湖六村,在各自的单元格局中,都先后遭遇发展瓶颈。
伍浦村是缺地之困。在保持古村风貌的内功练好后,游客仍是寥寥无几。“被项目方看中过,想来做旅游的也不少。”伍浦村党总支书记卢云旗印象深刻,曾经有一个“全国专业垂钓赛事基地”项目方看中村里的水域清澈,特别适合垂钓产业。
村里拿不出400亩土地做项目配套建设,难得一遇的项目只好作罢,卢云旗扼腕叹息。
许溇村、幻溇村、杨溇村都以发展蔬果种植、水产养殖业为主,受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长等问题掣肘。
如许溇村是太湖边有名的“枇杷村”,由于无法在省内外打出知名度,500多亩枇杷种植基地,一直发展受困。
相较于其他五村,庙兜村的知名度和人气都不高。村内水系交织,一直想把闲置农房盘活发展成民宿,曾举办美食节等招揽人气,但民宿生意始终不温不火。
抱团发展,能解燃眉之急。
2020年,以湖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设为契机,吴兴区农业农村局用一份规划——《滨湖六村组团发展专项规划》,串联起六村。
跨行政区的乡村连片建设如何破题?“最终我们决定通过一个建设主体——吴兴兴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以标准化推进工程建设。”吴兴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蒋鸣说,针对六村旅游起步晚、配套服务不足等短板,在整体配套设施上下功夫,投入的6.28亿元专项资金中,3.7亿元落实到基础设施配套中。
如今,一条串联六村的观光道在太湖南岸延伸,为“六村大景区”建设打下基础。一条条溇港也流动起来,全长约2.6公里的水上旅游线贯通,沿途可见古桥沧桑、民居林立。
各村“小算盘”如何打消
差异化发展成融合共识
一纸方案出炉,再次搅动滨湖六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虽是“抱团取暖”,但各村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消息传开,杨溇村党总支书记宋晓峰最先坐不住了。
在宋晓峰眼里,杨溇村的乡村旅游一直“跑”在六个村最前面。在人流量最多的果蔬采摘基地,最早开出了乡村咖啡和“网红”骑行营地。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他顾虑重重:和其他村相比,杨溇村已是远近有名的“网红村”,每年吸引8万余名游客,还需要“抱团”吗?
道路连通了,游客量会被分流,杨溇村招引新项目的潜力还大吗?
和村里蔬菜种植大户徐渭江的一次聊天,让宋晓锋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蔬果采摘淡旺季太明显,春夏采摘旺季过后,11月至来年3月只有零星游客。看天吃饭的采摘游,要搭配不受季节限制的业态,才能留住人气。”
一番话让宋晓峰茅塞顿开:能否把高人气“流量”变成持续“留量”,得靠其他村拿出各自的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填补淡旺季的差异。
同样的思想转变,义皋村党总支书记钟良也经历过。
坐拥溇港文化核心带,义皋村一直以溇港遗迹参观等为招牌吸引游客。“‘抱团’是否弱化中心村的地理优势?”钟良一度忧心忡忡。
后来,他发现仅靠村里的两个标志性景点,无法让游客留下来住一晚。一村独美,不如满园春色。
太湖溇港是滨湖六村的一张金名片,要把这个文旅IP打造好,需要统一规划。
最终,义皋村主动向邻村发出邀请,共同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愿意多住几晚。
如今,六村握指成拳,结合各自产业进行优势互补。
义皋村以溇港文化地标的优势吸引外地游客;杨溇村的蔬果基地,可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同时,背靠织里镇童装大市场,开创童装秀场、直播空间等青年创业项目。
幻溇村打造的特色餐饮街,让游客5公里半径内能吃到地道太湖美食,填补游客到义皋、杨溇游玩无处吃饭的不足。
庙兜村则引入高端酒店业态,差异化提供民宿之外的不同住宿体验。
许溇村的房车营地、幻溇村的自行车营地能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
滨湖六村的联动发展,甚至让周边其他村也心动起来,陆续建起了千亩蔬菜农场、水上赛艇等项目。
抱团带来哪些变化
产生大于6的乘数效应
太湖南岸,一只“毛脚蟹”深刻感知到六村抱团带来的明显变化。
卢瀛峰,伍浦村长大的“蟹三代”,浙江杨桂珍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自父亲手里接过养蟹接力棒后,他尝试扩大湖蟹养殖规模。
“2021年,滨湖六村‘合体’的第二年,也是‘杨桂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卢瀛峰说,那一年,他又在庙兜村租下300多亩蟹塘。
吴兴区对六村的水域进行标准化养殖连片规划建设。太湖边1.4万亩蟹塘、200多户养殖户早已没有村界概念。
卢瀛峰回忆,跨村发展湖蟹养殖,曾一度怕受到“排挤”,抱团发展后,村与村之间的隔阂淡化,每个村对养殖大户都很支持。
“毛脚蟹”养好了,也开始反哺村民。企业通过开设太湖蟹养殖培训课传播养殖技术,邀请周边村养殖户来交流分享,并为农户提供“认养蟹苗”服务。
在螃蟹丰收的农忙时节,招募村里闲置劳动力来捆绑螃蟹、包装等,带动杨溇村、许溇村、庙兜村、伍浦村约200户农户增收。
2023年,以“蟹府·百蟹宴餐厅”“Crab Coffee”等业态为主的杨桂珍螃蟹庄园相继营业。螃蟹上市在秋冬季节,餐厅的人流量弥补杨溇村的采摘淡季。
这片肥水中生长起来的“毛脚蟹”,不仅延伸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蟹”产业链,还“钳”来不少年轻人。
“公司超四成员工约50人是‘90后’和‘00后’。”杨桂珍螃蟹基地负责人王兴兴告诉记者,农村变成了非常有趣的地方。
伍浦村的“95后”沈钻专当起“新农人”,收购农户的果蔬产品,销往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农贸市场、商超,带动伍浦村、庙兜村的2000余户农户增收。
为了更好地让六村融合起来,吴兴区冠以“太湖新溇港”新名片,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识,首期发展和招引26个农文旅项目落地。
“清野休闲营地”项目横跨许溇村和幻溇村、“万亩蔬菜园”项目横跨5个村以上,7.3公里最美太湖岸线呼之欲出。聚焦新农村、新业态、新青年,这里将打造为文化赋能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区。
“村域面积小、产业特色不明显、对项目吸引力不够,是我省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打破村的界限连片发展、抱团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一个村很难‘出圈’,滨湖六村相加形成‘乡村开发区’,资源优势明显,招商力度更大,对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吸引力更强,也会把优秀人才集聚起来,将产生大于6的乘数效应。”顾益康说。
纵溇横塘,烟波浩渺。太湖南岸,静默千年的太湖溇港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迸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