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浙江古镇
走进旧时光
遇见新故事
记者 陈黎明
本报嵊州4月24日电 (记者 陈黎明) 4月24日,“文化中国行”集中采访活动先后走进崇仁古镇、松阳明清古街、安昌古镇等地。
崇尚仁义,遂名崇仁。
地处嵊州市西北部的崇仁古镇,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古镇以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遗迹类型丰富、保存完整著称,明、清、民国发展脉络清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体建筑30处,2014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悠然漫步于古镇狭长的巷道,两侧是布满岁月痕迹的灰白墙面。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一场春雨过后,稀稀疏疏的苔藓渐次探出抹抹绿意。有居民骑着自行车穿过,“叮铃铃”的铃声在巷子里久久回荡。
古镇是安静的,更是缓慢的。街巷口,杂货铺依然是三十年前的模样。三三两两的长者,或在古树下、门洞里对弈、品茶,或缓步于石桥上、街巷间,时光也仿佛随着他们的步子慢了下来。
渐渐地,悠长婉转的唱腔由远及近。那是当地居民在玉山公祠表演越剧。
推开玉山公祠的大门,仿佛推开了时光之门。玉山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木雕、砖雕、石雕等依然保存完好,无声诉说着老手艺人的精湛工艺。
绕过照墙、天井,戏台上,越剧演员在演绎着人们熟悉的曲目;台下,附近居民聚精会神欣赏着。这些都是此间居民自发组织的演出。而到周末,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越剧的唱词是当地居民人人能说、人人听得懂的方言,乡音无改,正如时光的节奏从未变换。
非遗和古镇同生。除了越剧,当地还有紫砂等技艺传承。嵊州紫砂工艺传承人钱小英和紫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儿子金丰手里。“走捷径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要一点一滴地做。”金丰说,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紫砂技艺,如今,自己也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紫砂,他要继续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崇仁古镇保存基本完整的宗祠、民居、店铺等建筑有150余处。如何保护好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嵊州市文保中心主任王鑫君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文保部门对古建筑进行了顶瓦修补、墙体加固、内面改造,同时,对外立面和古道进行修复。针对很多老房子都是木质结构,当地还精心完善消防管网,进行居民厨房改造等。“古镇要尽量保持原生态,开发利用要有度,不能本末倒置。”王鑫君说。
让人和建筑融为一体,文物方能真正“活”起来。在崇仁,老底子从来不是被尘封的展陈,也不仅仅是被观赏的风景,而是人们的栖息之所、生活所系,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用行、柴米油盐。作为崇仁古镇的标志性民居,台门至今依然居住着众多原住民。
古镇居民蔡秋萍,早年和爱人在嵊州经营生意,后为侍奉双亲,搬回崇仁古镇,一住就是30年。如今,双亲仙游,夫妻俩依然定居于此。“跟住在市区相比,这里很清静舒适。”蔡秋萍告诉记者,他们居住的台门共有六户人家,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宅,经过政府部门帮助修缮后,依然保持原貌,更加安全舒适。
走出古镇,这厢,当地群众正在排练舞龙、舞狮、踩高跷等项目,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那厢,古老的集市依然在营业,行商坐贾的场景,延续至今。在崇仁,往日时光,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