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浙农控股开展服务“三农”乡村行活动
这块田,焕新了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金莉燕 朱宇童
本报兰溪4月10日电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金莉燕 朱宇童) 10日,兰溪市香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二期)现场,一架无人机承载100斤谷种起飞,将颗粒密集地播进水田中。“眼前这300多亩地,今天都能播种完。”合作大户老严说,把种子成本算在内,每亩地的春播成本在100元以内。
今年,浙江日报第17次联合浙农控股集团开展服务“三农”乡村行活动,以“科学提升土壤肥力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主题,关注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等问题,还邀请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章秀福老师为当地水稻、小麦种植大户作培训,送上价值万余元的优质农资产品。
“眼前这块田,几年前还是零散的山地丘陵模样,一部分是果园,还有不少撂荒地。今年,我们的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已实施完成约4500亩,这几天都会陆续种上早稻。”项目实施方、浙江农资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琨说。
为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浙农集团探索实践EPC+O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参与项目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老严就是从宁波请来的合作大户,负责二期水稻田的种植、运营、管理。
从2022年底中标开始,项目公司浙农耘科(兰溪)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对“沉睡”土地进行改造:原先15至20度的缓坡,被修整到15度以内,未利用地、废弃地重新进行合理规划,整片空间被分割成每一块5至15亩成方连片的水田,新增了近2000亩水田面积。
空间整治完成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就成为重点。紧挨着二期项目,马涧镇严宅村土地整治项目(三期)场地上,旋耕机正紧张作业,为这片地“搅拌”进更多有机质。“这片地原先的山土结构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1%以下;改良后,二期、三期项目分别要提升到2%、3%以上。”马琨说,根据项目对耕地等别的要求,项目组对原有的土壤分区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再据此制定相应的土壤改良“营养方案”。
香溪镇、马涧镇最有名的是杨梅、枇杷以及蔬菜产业,此前种粮面积不大,经过土地连片整治、综合开发,全部三期项目的粮食种植面积将达到1.2万亩左右。为进一步助力这些新粮田稳产增收,10日,浙农耘科(兰溪)农业有限公司与香溪镇签订农事服务中心共建协议,将建设粮油烘干仓储、农资仓储配送、农机服务、办公等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