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浙江已建成692家,其中50家入选星级榜单——

乡村博物馆生长记

  土地,对中国人而言是特别的存在。有赖于泥土的生活,让人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乡土,也由此构成中国人之间独有的沉甸甸的连接。

  如何在城镇化浪潮下,保存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并谋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前段时间,由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学会评选的浙江省首批星级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共有50家上榜。其中,湖州以8家位列第一,宁波、温州为7家,紧跟其后。

  此次“上星”,也是对健全乡村博物馆长效运行机制的一次探索。如何在守护乡土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造血,是当前许多乡村博物馆面对的考题。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乡村博物馆如何发挥优势、延续生命力?

萌芽 让乡村记忆更具象

  “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湖州长兴小浦镇岕里婚庆博物馆外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响起,两条“五庄白龙”腾飞盘旋。紧接着,调马灯、跳莲湘、打腰鼓等地方非遗文化演出接连亮相。

  该馆工作人员马丽娇说,建造博物馆是想传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婚庆民俗文化。明末清初,这个浙北小山村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独特的婚庆民俗——自己制作结婚用品、以‘三道茶’待客,还有媒婆迎亲。村民自己上场表演,游客热情参与,绵延了数百年的岕里婚庆民俗,一遍遍地在百年老宅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展示。

  与地方文化紧密关联的乡村博物馆,要让村民看得懂、有触动。此次“上星”的50个乡村博物馆,涉及民间工艺、器物、美食、建筑等多个文化领域,并逐渐成为区域内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

  打造乡村博物馆的初衷,正是以物寻根,守护好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和质量的鸿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村同样对博物馆有迫切需求。但在建设之初,谁来建,怎样建,展品如何收集,钱从哪里来……种种难题摆在眼前。

  时间拨回至2021年。彼时,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已在各地乡村出现,但全国范围内对乡村博物馆的定义并不明确,也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乡村博物馆应该有多大面积、放多少件展品,这些问题都要经过很多轮讨论。”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曾杰回忆,当时湖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市,首要任务是探索出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管理办法。

  一年时间内,通过对湖州每个区县进行调研摸排,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最终编制完成《乡村博物馆建设认定办法》《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初稿。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和浙江省文物局又反复研究修改十余次,于2022年3月出台《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成为浙江对这一课题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这份《指南》里,提出了“乡村博物馆”定义——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指南》还明确规定展览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不少于50件/组——这一门槛并不算高。

  “《指南》仅设定了基础门槛和建设规范,我们鼓励因地制宜,展陈无需千篇一律,也不用追求高大上,要让村民有亲近感。”在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许常丰看来,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

  马丽娇说,岕里婚庆博物馆内展示的200余件婚礼用品、新房设施等老物件都由当地村民主动捐赠,村民们也因此更有文化自豪感,“如果有外地客人来,这个博物馆一定是他们首先推荐的参观地。”

  除了有标准指导,创建乡村博物馆的过程中还少不了多方力量的支持。例如,宁波确立乡村博物馆帮扶制度,全市11家上等级博物馆采取一对多帮扶模式,帮助乡村博物馆解决缺人才难题;温州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联合相关乡村博物馆推出联合展览等活动提升影响力;丽水松阳对整个生态博物馆群采取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模式。

  眼下,已建成的692家乡村博物馆已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曾经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乡土文化从此变得更具象,留下了一段段乡愁记忆。

分蘖 从留下来到“活”起来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建乡村博物馆。一片热闹中,它们或多或少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各地展馆初步实现了通过老物件与老照片等展品呈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但在人气上却参差不齐——有些越来越受欢迎,如绍兴的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依靠与当地旅游、研学融合,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体验;有些则表现平平,比如一些农耕文化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仅摆放了几样传统农具,少有人问津。

  “背后原因很多,比如藏品来源单一、展示形式粗放,或是执行团队不专业等。部分主题的藏品容易雷同,如果不去深挖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只是把老物件进行简单堆放,就会陷入平庸。”曾杰指出,有的村民不理解创建乡村博物馆的意义,因而在藏品征集时积极性不高,村里则缺少布展的专业知识等。

  如何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湖州想出妙招。“从2021年开始,一年里,我们每20天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让各区县现场比看,互相出主意、想办法。”曾杰介绍,目前此类会议已召开15场。在比拼氛围中,南浔善琏车家兜村农耕馆为调动村民积极性,对捐赠人进行张榜公布,还清理重复展品、增设说明牌。如今的展馆内,陈列了不少有故事的藏品:一块圆柱状的碾石是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从地里挖出的;一本上世纪50年代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健康证”来自一位89岁村民的捐赠……

  针对展馆规划设计不专业的软肋,则有专家团助阵指导帮扶。长兴县小浦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卢凯介绍,在2021年岕里婚庆博物馆开馆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特聘专家吴晓力实地调研后,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将内外馆联动,从村口到博物馆沿线进行全线路设计提升,打造可感知可体味的“活态”博物馆。

  如今,沉浸式的岕里婚庆民俗表演已经成为该馆的“流量密码”。在星级评定的决赛现场,当被评委问及博物馆特色是什么时,参加答辩的卢凯认真指了指自己,“就是我们,正是有了这些鲜活的表演,才让我们的博物馆有了灵魂。”

  温州则给出了博物馆“合体营业”的解题思路。去年国际博物馆日,一场文博护照有奖集章打卡活动在温州启动,该活动把当地包括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在内的40家博物馆纳入集章点,串起了各馆间的紧密联系。

  这场持续近4个月的活动吸引近9万人次参与。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邓子微表示,此类活动促使各地、各类型博物馆轮番亮出特色,将博物馆的百变属性展现给观众,从而带火温州的乡村博物馆游,也为中小博物馆联动发展蹚路。

  此外,为突破传统非遗、小众艺术文化难以走向大众的瓶颈,各地乡村博物馆也在开展“头脑风暴”,在开发文化衍生品、创新展陈方式、增加交互体验等方面做文章,为参观者与藏品间搭建互动桥梁。

  入选四星级乡村博物馆的宁波鄞州区插花艺术馆,在去年年底将二楼展陈区域装修升级,根据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打造生活体验区。如婚庆主题空间内,红色布景点缀上暖色调花朵、翠竹,搭配用木耳制作的花车,营造出典雅的中式韵味。“我们计划每两年就对展区进行更新,让中国插花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艺术馆相关负责人陈慕榕表示,该馆去年累计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不少年轻人将此作为拍照打卡地。

  瑞安东梨民艺博物馆致力于推广夹缬的印染技艺。馆长徐夏怡研究非遗文化、进行市场调研,开发出草本养生锤、可定制的活字印章、蓝夹缬手工艺包等文创产品,并建立“活字源”品牌。“游客能亲手体验印染,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突破了以往博物馆只能看、不能摸的传统体验。对博物馆而言,也是一个长期经营思路。”

拔节 自我造血延续生命力

  春意渐浓,在青山环绕、秀水潺潺的瓯窑小镇,永嘉瓯忆文化博物馆里人头攒动。

  走进展馆,玻璃展柜内陈列的,既有仿古的各式素罐、行炉、小钵,又有紧扣现代审美的青瓷笔筒、褐彩花瓶,还有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的文创衍生品。一件件艺术佳品,将瓯窑文化娓娓道来。

  不过,从工艺水平得到业内认可,到打开市场、顺利经营,并非一蹴而就。“开馆后不久,由于瓯窑新品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运营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维持运营。”副馆长姜立秋坦言。

  如何实现“自我造血”,是每个乡村博物馆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记者梳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星级评定标准发现,除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等,运行管理也占有较大比重,尤其要“建立乡村博物馆运行保障机制”,让博物馆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经费,实现长效运营。

  曾杰表示,当前“建馆容易开馆难”是普遍问题。因此,在办馆时应当重点考量文旅融合、文产融合、学研融合等方向,以及能否培育文创、特产、研学等“博物馆+”新业态。

  姜立秋的经营思路是,继续做活非遗这篇文章。近年来,瓯忆文化博物馆推出了颇有特色的“行走的乡村课堂”,开发编排了包括瓯窑制作、瓯窑修补、瓯窑上色等多门课程;开发非遗体验消费区,市民游客不仅能够亲手制作瓯窑瓷器,还能参与制作瓯窑状元糕、米塑等创意活动。

  姜立秋透露,他们陆续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博物馆和瓯忆文化品牌,通过售卖文创、开发课程、承办研学活动等,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位于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的咫园盆景文化艺术博物馆,则通过文产融合实现创收。“这几年杜鹃盆景在线上线下都销量很好,另外我们还进行盆景授课教学,去年销售收入36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上百人一起做盆景。”创办人徐昊介绍。

  眼下,湖州正在打造“乡村博物馆群”,探索乡村博物馆和周边文旅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比如,通过村企联建等方式,岕里婚庆博物馆与附近的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以及周边5个行政村联动发力,设计出自然景观与当地民俗文化融合的游览路线。游客多了,也激发起周边村庄对于发展文博产业的热情。

  “目前我们已经有5个地域主题鲜明、馆际互动良好的‘乡村博物馆群’示范点,今年计划在乡村博物馆群的基础上提升打造为‘博物馆小镇’,通过文旅融合纾解乡村博物馆的长效运营问题。”曾杰说。

  每块区域内的乡村博物馆应当建立交流协作的关系,以文化特色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创收。最终,这些博物馆要把乡村文化的故事、实物、念想带往城市,带往远方,实现对乡村振兴的进一步落实。

  春风始,万物生。扎根泥土的乡村博物馆正拔节生长。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乡村博物馆生长记 2024-04-11 26766999 2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