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新时代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新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把新的时代要求融入劳动教育中。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强调,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其中,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要落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高新科技和产业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发劳动形态的变化,呼唤具有更高劳动素养的劳动者,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育人的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比如,浙大城市学院除了引导企业将研究机构设在高校,还把教学半径延伸到产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与云栖小镇共建微校区,除了材料制造相关专业硕博生常驻学习实践外,本科生也可以利用周末来微校区进行实践劳动。除了走出去,还有请进来。浙大城市学院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聘请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等作为创业导师、德育导师,利用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工作经历,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此举既能让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汲取社会经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二,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为劳动教育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价值遵循。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趋势。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将所学理论外化于行,培育学生的使命担当和综合技能。例如,在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结合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学习的优劣势,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职业,不以眼前利益为主,要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浙大城市学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概论》把理论课堂搬到了鲜活的实践现场耕读园。在耕区,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导师的带领下,“沉浸式”地体验垄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过程。劳作后,在一旁的读区,老师们通过围坐交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探索“劳动+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学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施“进工厂、进农场、进商场、进机关”的“一十百千万”劳动教育,开展“进城市、进基地、进企业”新生始业“三进”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成效。

  第三,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劳动教育落在实处。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多维渗透“三全育人”的劳动教育理念,把劳动教育意识融入师生日常,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高素养劳动者的目的。浙大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总工会合作成立“杭州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建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融通校外跨界资源举办全国性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提出了将培养学生“实践智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实践智慧”即劳动教育的综合体现,指人在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实践体现出的内在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培养学生在复杂性、不确定性情境中沟通协作、灵活解决问题、反思提高的能力。把沟通协作能力、包容意识、团队精神、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综合素质、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反思意识、持续改进提高的能力等作为学生培养的评价维度。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专业课教育,设置高质量实践类课程、跨学科实践类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真题真做”等手段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把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模块的课程结构,从而不断深耕劳创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单位: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新时代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2024-04-01 浙江日报2024-04-0100009 2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