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第二个结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李志勇教授在《共富善治大讲堂》上的精彩观点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为什么要有“第二个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就要装进中国人的头脑。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人的头脑之前,我们的头脑中不是白纸一张,是有东西的,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装进来,一定要与原有的文化观念发生化学反应,融为一体,否则就无法指导中国实践。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讲理想社会是什么?是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是什么?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不是高度契合?郭沫若1925年写的《马克思进文庙》,讲在文庙里边马克思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最后孔子说咱俩的主张差不多,马克思直呼: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一位2000多年前的老同志。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能接受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描绘的社会理想和中国人描绘的差不多。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中华文化当中已经有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这个关系一定要摆正,只是说契合。还有一条,马克思主义不仅和中华文化契合,我认为其实它和世界上不少民族的文化都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少民族都有美好社会理想,人们过好日子的想法都差不多,这是一个契合,社会理想的契合。思想方法也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讲唯物辩证法,中国古代既有唯物论也有辩证法,当然它和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个层次,它是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没有上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所以为什么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状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它、提升它才能起作用。进一步地说,大家理解契合,一定要理解到哲学高度,理解到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关切这样的层面。“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什么叫互相成就?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互相帮忙。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是互相帮忙、互相成就的。谁成就了谁?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忙。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过去时的,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现代文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传统文化才成为现在时。怎么变成现代的?是靠马克思主义给它帮忙激活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才变成现代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帮了马克思主义的忙,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了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外国的,有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结合,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中国的。这就是互相成就,你帮帮我,我帮帮你。“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不是物理反应,是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既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原本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结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

  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我用两个词来表达,一个词就是激活,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词是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马克思主义。结果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第二个问题是到哪里去?现在我们很关注到哪里去,我们画好蓝图了,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哪里来?也得说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到今天。但一定要注意,这条路是中国人开创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中国必然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路子。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对毛泽东思想不能教条,对邓小平理论不能教条,我们今天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还得继续发展,今天这些结论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怎么发展?还得“结合”。所以什么叫理论创新?创新就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又一次思想解放什么意思?就是过去有过几次思想解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大的思想解放我认为有三次,每一次思想解放最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是延安整风。延安整风的前提是什么?是毛主席1938年讲的第一个结合,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整风是从教条主义当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中解放出来。延安整风让我们懂得了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了这场延安整风,才有了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有了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才有了中国人民站起来。

  第二次大的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之前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改革开放从哪里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中解放出来,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思想解放,成果是什么?我们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找到了一条新路,才逐渐富了起来。

  今天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要解放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是从对现代化的西方式理解中解放出来,我们应该并且一定要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新路子,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看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思想解放从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第三次思想解放从现代化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三次思想解放对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实践成果是站起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实践成果是富起来,第三次思想解放则是为强起来提供根本遵循。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一个人有主体性,一个民族在世界上也要有主体性。我干出很多成就,我对世界有很多贡献,我是积极的,我是主动的,这叫民族的主体性。所以,一个民族要有主体性,始终离不开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标准的哲学问题。所以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来自哪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有文化主体性。如果不结合,就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没建立起联系。这就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本报记者 吴晔 整理】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第二个结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2024-04-01 浙江日报2024-04-0100004 2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