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深化产才融合 系统化搭建培育体系

浙江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

  就在两个月前,一群工程师相互簇拥着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这场表彰大会上,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尚属首次。这场表彰大会的指向性不言而喻。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无论是面向重大科技创新的前沿,还是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关系到高质量发展问题,更关乎国家民族的生存问题。

  当前的浙江,正全力以赴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数字化与智能化、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特质,迫切需要把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这也意味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成为强化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根本支撑。

  年初,浙江省委部署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这三支队伍相互支撑,紧密相关,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浙江现代化先行的决定因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建设浙江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而高素养劳动者是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底座,是建设浙江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优秀企业的基础支撑。

  托举制造强国,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浙江走在前列。

  近年来,省经信厅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明确“数字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工程技术”3大培养方向,有效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有力推动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向“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倾斜,取得了积极成效。眼下,已经遴选产生首批489名卓越工程师以及428名后备人才。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由大到强,工程教育必须答好时代命题。为此,浙江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问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创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业端,浙江以平台化持续推动卓越工程师培育体系深入基层,除了已经在临平落地的全省首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同时立足我省产业特色,以“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的模式,打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服务链高效协同联动,目前,已建有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14个。

  在教学端,省经信厅会同教育厅联合建设61家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共同开发高质量课程和教材,共同培养培训产业急需人才。目前,已经在浙江大学挂牌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让产教供需直接见面、双向对接、长期匹配、共同行动、汇聚合力,推动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浙江还有更多切实的实践——

  宁波:高能级载体

汇聚高质量卓越工程师

  一组数字足可以说明宁波正成为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按照宁波市委人才办去年统计,宁波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240万,科技创新领域三大科创高地高层次人才比例达68.8%,规上制造业人才超过58万。

  奔甬而来,并肩而行。抓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从顶层设计到平台载体,渗入到宁波的方方面面。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宁波市经信局谋划建强高层次人才、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人才3支队伍;围绕“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化探寻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聚焦100余家“大优强”培育企业、600余家单项冠军及培育企业和36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而高能级平台已经是吸附高层次人才、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的关键载体。大力度引进建设战略平台,全方位支持培养科创平台,系统化支持企业引才平台……宁波坚持以人才支撑高水平大学、重大平台等建设,充分为创新平台赋能增效、授权松绑,助力形成人才与平台相融共进的发展格局。

  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发展思路,甬江科创区建设一路乘风破浪。甬江实验室集聚16个高水平研究团队、25名学术带头人和近400名科研人员;中科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西工大研究院和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宁波全市近3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全省第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

  精准揽才、高端研讨、产智合作、大赛选才、开放互动……已经持续18年,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每一年都会如约而至。数字经济大会、中国互联网大赛、中国(宁波)软件峰会暨程序员节等系列对接活动,吸引优秀人才及研发团队集聚甬城。

  此刻的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宁波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着力提升人才引育质效,实施科技人才汇聚行动”,为各类人才打造大展拳脚的创业创新热土。

  绍兴:产才融合

  跑出产业人才集聚加速度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工程师和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真正激活发展动能。在绍兴,招才引智不仅是为了集聚创新资源,最重要的,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良性联动。

  为此,绍兴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为抓手,突出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精准提升人才与产业“适配度”,以人才引领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抓住全省首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绍兴市围绕“4151”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紧扣纺织、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智能视觉、高分子新材料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战略人才“5232”计划和“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全方位构筑包括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雁阵格局。

  同时,绍兴聚焦本地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印染、集成电路、袜业、珍珠、伞艺、厨具、轴承等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并以工程师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以共享模式破解企业“单兵作战”引才难、行业“共性需求”整合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人才“发展梗阻”畅通难,截至目前已累计入库工程师2700余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县(市)全覆盖,相关做法获工信部调研肯定。2023年11月16日,全国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在绍兴举行。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绍兴建立由人才办、经信、教育、科技、人社等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将省级卓越工程师和后备人才纳入绍兴市高层次人才目录;推广工程硕博士“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开展“教授+研究生团队”联合攻关,已培养工程硕士464人、攻克技术难题456个,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聚焦“人才获得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政府服务什么”,绍兴还揭榜开发了“浙里工程师”多跨数字化应用平台。该平台上线至今,累计吸引7万多名工程师入驻,月均活跃用户达60多万人次;开设线上课程千余个,参与学习培训近400万人次;解决共性难题数千个,服务企业数万家次,相关做法两次入选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这座城市,已经将与人才共荣共生融入了高质量发展血脉。

  临平:产教融合

  引领一线实践培养卓越工程师

  “希望临平要使用、发展好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这块‘金字招牌’。”不久前,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在浙江省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第一期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这样说。一个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时尚产业立身的制造强区,为何将打造卓越工程师集聚新高地作为人才工作的破题破局之举?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对象,挂牌成立浙江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临平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面对产业迭代升级的迫切需要和“数智临平 品质城区”建设目标,杭州市临平区突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主体地位,全链条赋能未来智造工程师“引育—使用—保障”各环节,打造金、红、黄、蓝、白“五钻”工程师培育发展体系,分领域、分梯度、分阶段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

  同时,以“五钻”工程师培育为牵引,聚焦一线实践培养卓越工程师,深入走进杭汽轮、西奥电梯等链主企业,临平研究制定了工程师培养发展“一企一策”,在重点企业实现工程师培育个性化方案100%覆盖。当前涌现出杭汽轮高水平工程师人才发展计划、老板电器工程师技术创新学院、西奥电梯工程技术学院等企业培育品牌。

  为了强化培养要素,全链条、全要素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临平率先开展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试点,杭汽轮集团是浙江省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承接方。该集团总经理坦言,将以结对帮带、协同攻关、创新转化为工作重点,为浙江省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更多先行经验。

  除了“一企一策”之外,临平持续努力探索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建设。目前,临平已建成浙江首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未来智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落地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成立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光电智能感知研究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杭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顶尖高校(企业)研究平台等。

  立足于这些载体,卓越工程师的制造梦必将能更好地照进现实。

  链接

  2024年,省经信厅将新培育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布点建设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新增2家以上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到2027年,新培育卓越工程师2000名,形成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5000名以上。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浙江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 2024-04-01 浙江日报2024-04-0100005;浙江日报2024-04-0100011;浙江日报2024-04-0100015;浙江日报2024-04-0100017;浙江日报2024-04-0100021 2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