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不能变着花样触碰耕地红线

  耗资超800万元改建的高标准农田,两年后竟被挪作他用,覆盖上了大片的光伏板。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县市乡村一些基本农田被违规侵占,建起了光伏电站,引发舆论关注。

  这次几个被曝光的县市,要么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要么是产粮大县。当地为发展光伏产业,通过做农民工作,把农民的好粮田租赁给光伏项目。比如安陆市木梓乡建新村,在2019年刚刚花了800多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一开始宣称要搞“农光互补”,但在实际执行中粮食产量只是以前的零头,农民收入也减少了不少。

  按理说,基本农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必须严格保护,不得改变用途。然而当地通过偷梁换柱式的操作,改变土地性质,然后光明正大“栽”上光伏板。据湖北省孝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花西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表示,是“通过县里找省里,连片地把基本农田调出来,再把别的地方调成基本农田”。

  此事虽然发生在湖北孝感市,但是其中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执行土地政策时钻空子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警示意义。

  “双碳”大背景下,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之一。“农光互补”也被证实为多产融合的能源发展路径,能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发展新产业,不能把主意打到“基本农田”上。再好的产业,也不能触碰红线。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家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领域所划出的节制耕地规划界限。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改变,守住耕地红线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偷梁换柱式的操作,在不少地方同样存在。利益驱动和错误认知导致一些地方通过各种变通办法,“合法”地让耕地非农化。此前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指出:“一些地方搞‘狸猫换太子’,在城郊占了一亩地,然后到山沟里平整一块地用作平衡。城郊的高产地和山沟里的地质量差别很大,这种在耕地占补平衡上造假的做法十分危险。”这种行为更具隐蔽性,危害性也更大。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中央对耕地保护历来高度重视,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则要求严格落实包括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等在内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好的产业,也不能违反国家法规,违背中央的决策。各地要真正落实责任,把耕地保护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迫在眉睫。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不能变着花样触碰耕地红线 2024-03-26 26734840 2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