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GDP增速居全省七大新区前列

绍兴滨海新区:奋力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

  三月春,万物长。潮起滨海,生生不息。

  过去一年,绍兴滨海新区划出一条昂扬上升的发展曲线——地区生产总值924.08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省七大新区首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83.69亿元,同比增长10.6%。

  2024年,是滨海新区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的开局之年。滨海新区将坚持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敢为善为、图强争先,全力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奋力向省级新区“第一方阵”迈进,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谋大项目 打好招商主动仗

  经济发展的成色如何,关键看项目,重点在招引。在这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项目签约频频、喜讯不断,几乎平均每十天签约一个投资额10亿元规模的大项目。

  这些年,一批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支撑起滨海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四梁八柱”。去年,当地新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7个。

  来到2024年,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当地持续向重大项目落地发力,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同时酝酿大动作: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占据绍兴市项目招引目标的“半壁江山”。

  任务艰巨,如何充分激发招商活力?滨海新区探索实施市场化招商,组建百亿规模的新动能产业基金,发挥产业基金、城市更新基金、人才发展基金作用,加强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合作,深入推进乡贤招商、以商招商,持续提高实效。同时成立招商集团,对招商干部实行“揭榜挂帅”,优化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抢项目、拼项目、攻项目”的拼搏热情。

  把项目招进来是本事,服务好项目建设和发展更见真功夫。

  为抢抓发展先机、赢得战略主动,滨海新区高位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现“发展指数”快速攀升。如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联制度,其中投资222亿元的中芯三期一阶段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去年,当地开工重点项目26个,竣工重点项目22个。

  今年,当地将实施土地要素“2345”工程,加强产业用地空间保障;深入推行工业用地项目“带方案出让”、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模式,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对落地企业推行增值式服务。同时坚持招大引强与激发内生投资“双轮驱动”,加大内生项目培育扶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二次发展。

平台赋能 提炼发展含金量

  探寻区域经济的发展密码,不断提升的产业平台能级是重要引擎。

  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年产值突破650亿元、350亿元,分获全省考核第二名、第四名;中芯集成(芯联集成)在科创板成功上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2023年,一系列创新创造活力,在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上竞相迸发。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再“挑大梁”。今年,滨海新区将实施“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三年行动,继续做大做强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力争平台产值突破400亿元;此外,还将申报培育钠电及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重大开放平台迎突破,外贸逆势加速跑。国内首台“中国制造”喷墨打印设备在绍兴综保区成功出货、成立绍兴综保区开放型经济服务联盟,京东、菜鸟、抖音三大头部电商平台齐聚落户……过去一年,绍兴综保区见证了多个“里程碑”时刻,也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值171.3亿元,同比增长803.3%,提前约100天完成“百亿百强”年度目标。

  眼下,位于绍兴滨海新区袍江片区的鼎捷智创芯泛半导体产业项目正快马加鞭赶工,预计年底启动主体建筑的验收工作。作为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建设的重要先导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围绕泛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制造产业,致力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助力滨海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智能制造新高地。

  除了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更多重大发展平台加速“生根发芽”。2024年,滨海新区将高标准建设一批承载产业主平台,打造更多千亿、百亿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创新突围 点燃人才强引擎

  如何激发实体经济的“超能力”?一组数据引人关注:2023年,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7.5%。滨海新区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持续积蓄新动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这个“新”字,2023年,当地结出诸多“硬核”硕果:绍兴科创大走廊标志性工程和多个重点项目陆续实施;滨海科技城二期、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基地实质性开工建设;共建研究院不断提能造峰,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项;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成功申报钠离子电池技术……

  科技创新,自然离不开人才支撑。这些年,滨海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广聚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撬动区域经济发展“乘法”效应。

  服务优,则人才聚、产业兴。去年,绍兴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诊疗服务中心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揭牌,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专属医疗服务。此外,当地多部门组团式走访企业,面对面倾听交流,着力解决人才最挂心、最急切的“关键小事”,将服务做到心坎上。

  为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滨海新区全面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去年,“法人举荐制”入选首批省级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揭榜挂帅”改革试点;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产教联合体入选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名单;组建运作全省首家开发区国有人才发展公司,构建“产业+人才+基金+项目+专业孵化器”闭环生态。

  今年,滨海新区将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创新人才招引、评价、激励、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探索开放式人才增值服务改革,推行人才积分评价制、人才“即来即评”等特色举措,高规格打造“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城共融 再塑发展新优势

  城市对资源的吸附能力,不仅体现在产业的繁荣,还在于配套设施的完善。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让产业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滨海新区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摊开滨海新区区域规划图,位于沥海街道的城市副中心板块格外亮眼。未来社区、金融学院、国科大肿瘤医院、城市水街……在5平方公里的板块核心区内,集聚了金融资本、商业中心、优质企业、医疗资源等各方面发展要素。“未来,这里有望成为杭州湾南翼的链接中枢、杭绍同城产业协作的主战场。”沥海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超信心满满。

  近日,位于沥海街道城市副中心南部的“乡贤聚落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发布,不仅配备了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和商业设施,还将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配建养老设施,每百户不少于25平方米增设托育服务设施规划进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城市和人才的良性互动。

  新兴板块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片区也在加速转型升级。

  这几年,曾经印染化工企业高度集中的马海工业区,正向兼具科技感与宜居性的“绍芯谷”华丽转变。这块总规划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将依托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优势,全力打造“泛半导体+”产业新城。同时通过产业格局重塑、城市框架重构、发展模式重建、空间布局重整,滚动开发3大功能片区,建设3个创新极核、3条景观廊道、20个产业社区和4个未来社区。

  锚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的腾笼换鸟、产城更新“全国样本”目标,“绍芯谷”加速乘势而上。新年伊始,金石三维、梦之墨、海通机器人、先越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接下来,“绍芯谷”还将谋划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

  从招项目、引产业,到建配套,引人来。眼下,随着一个个高新技术项目落地成长、一条条城市干道改造升级、一座座人文景观焕然一新,年轻的滨海新区正加速蝶变,向着更富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跃变。

  (本版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绍兴滨海新区:奋力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 2024-03-22 浙江日报2024-03-2200007;浙江日报2024-03-2200010;浙江日报2024-03-2200014;浙江日报2024-03-2200020;浙江日报2024-03-2200022;浙江日报2024-03-2200026 2 2024年03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