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满足个体全面发展需求
高校可以有更大作为

  程振伟

  近日,浙江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春季班开设的75门公益课程,在每人限报两门的情况下,吸引了超过6万人次报名。中国美院夜校也是一座难求。再之前,苏州大学的夜校,同样在上线12小时内吸引了千余人报名。火热的夜校课程,成为观察这个知识能力更新迭代加速的时代里新学习样态的一个窗口。

  近两年,夜校火热起来,背后主要是大家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思考,让终身学习变得更加刚需。工作之余,利用下班时间上夜校,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拓宽自身兴趣,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交际圈。还有一部分人为职业转型、规划未来等原因,通过上夜校“探路”。学习是人类由其社会属性赋予的本能。由于社会文明越来越发达细分,古代的生存技能和现在的生存技能不可同日而语。更高层次上,随着技术革新改变人类生活的加速,通过持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获得成长乐趣,也是人的重要社会属性。

  百姓有所需,社会有所应。我们呼吁更多大学办夜校,一方面是适应城市侧对夜校教育资源的急需,高校办夜校,可以办出“大学味”的终身教育新模式。

  就拿大多夜校热门的舞蹈、声乐、书法等课程来说,大学老师讲出来自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有人听的是兴趣,有人听的是事业,一旦这些兴趣和新媒体结合,很可能就是“创业新方向”。

  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开放办学、加强与地方联动、倒逼自身课程改革的积极务实之举。

  大学办夜校,既盘活了教学资源,又让一些专业课程有了烟火味,还为大学开放办学注入新活力。大学里有一些选修课,学生听多了未必喜欢,但如果以夜校形式向更多人开放,倒可能成为爆款。近年来,一些偏文科专业因为自身培养中的“实践偏少,离实际较远”被社会诟病,如果这些文科老师以夜校授课为契机,与一线需求更多对接、与从业人员互相借鉴,让这些专业课程粘上“泥土味”,也许可以走出另外一条路。

  此外,大学对属地本身就有文化辐射之责。像苏州大学夜校中开设的机器视觉等课程,对当地有科普之实,“非遗烙画”“吴文化与苏州话”等课程则是为弘扬地域文化拿出了“大学之担当”。

  如今社会、产业、行业知识和能力迭代加速,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重镇,也需要更多面向社会、产业、未来。之前社会上热议“疫情后大学校门要向社会打开”,其实反映的正是对大学开放办学的新期待。

  愿主动办夜校的开放理念之风,能吹进更多高校。

  (作者系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满足个体全面发展需求
高校可以有更大作为
2024-03-19 浙江日报2024-03-1900010 2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