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政策吸引人,平台集聚人,用情留住人

小县城,期待与年轻人“一见钟情”

  推出温情过年活动,组织大学生在吃逛玩一条龙中,感受家乡变迁,做出回乡选择;发出招募令,新春首个工作日提供上万个岗位;创业场地免租金,帮助年轻人赚“第一桶金”……从春节直到高校新学期和春季招聘季,如今的小县城为招引青年人才有多拼?来浙江看看就知道。

  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县城将留才引才的目标前移,盯准了大学生群体。为了让更多本地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引进更多外地大学生,不少县城打出“感情牌”,砸下“福利包”。

  对大学生的重视,体现出县城哪些人才引育新理念?真金白银的投入背后,青年人才力量如何与县域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从“摘果”到“种树”

给青年陪伴式成长

  看廊桥古村、逛产业项目、品山城年味……寒假期间,来自甘肃武威的大学生小马体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泰顺之旅。这场为期3天2夜的“找个‘搭子’回泰顺 最美山城过顺年”活动,由20余名泰顺籍大学生,带着来自6个省份、18个城市的“校友搭子”一道参加,主打一个“走走泰顺、一切都顺”。

  从往返动车站的接送,到在泰期间的吃、住、行,再到放烟花、吃年夜饭等年味项目,贴心的安排温暖人心。而走访浙南运动飞行基地、华东大峡谷等产业项目,在稻田咖啡馆与返乡创业青年面对面,则让大学生们沉浸式感受了在泰顺干事创业的空间和机遇。

  “最初我的校友‘搭子’告诉我,他的家乡有这样一场活动时,我很惊讶也很好奇,是怎样一个地方对大学生这么好?”小马同学的疑问和感叹背后,藏着泰顺的愿望——让远道而来的外地学子了解泰顺、认识泰顺;让离家许久的本地大学生换个角度深入认识家乡,在归属感的浸润中,做出回乡的选择,并带动更多天南地北的大学生来打卡。

  招才引智的目标前移,大学生群体成了县城争抢的“香饽饽”。近两年,这一现象愈发明显。

  这已经不是泰顺第一次主动出击。

  去年,泰顺为大学新生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县委书记丁熠锋为学子送行,还为他们精心准备了“求学行囊”。其中一枚印有“我是泰顺的宝”的充电宝,用年轻人喜欢的谐音梗吐露当地心声——大学生们,就是县城未来发展的“充电宝”。

  “县域发展需要年轻人。因为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留人难,是刺激县城重视吸引大学生的核心原因。”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说,县城留才引才的紧迫感,既有县城自身发展蝶变的需求,同时还受到人才选择观念向多元化转变的影响。

  作为山区26县之一,“山高路远”是大多数人对泰顺的第一印象。这里是浙江陆域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区位短板让泰顺在“抢人大战”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与其花费巨大代价抢别人,不如把自己人叫回来。”共青团泰顺县委书记夏文强说,泰顺把泰顺籍大学生、有泰顺成长经历、与泰顺有特殊感情的三类人群作为重点突破口。

  在这项“伴你成长计划”中,泰顺围绕青苗(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求职三个阶段,制定了乡情培养计划。“赋能其启航,伴随其成长,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种树’,而非静待成熟再‘摘果’。”夏文强告诉记者,他们不提要求、不讲条件、不谈结果,只做好服务,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和泰顺无缝接轨。

  作为泰顺籍武汉学子联络站的联络人,连日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王一帆都忙着张罗新学期团建活动。通过组织线下聚会,联络站在武汉建立了互帮互助机制,让在此求学的泰顺籍学生,能在异乡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在老乡群里,王一帆会常态化推介家乡的发展信息、实习和招聘信息。家乡的新配套、新项目,常成为群里的热议话题。

  郑明思从小在上海生活,四年前她返回泰顺老家继承家业,通过自学电商知识,帮助自家传统的木制玩具产业成功“触网”。为了让像她一样在外长大的“泰二代”快速适应本地生活节奏,泰顺成立了“泰享家”四海青年菁英荟,通过组织公益、联谊等活动,让返乡的“泰二代”找到家的感觉。建立了自己社交圈的郑明思,迅速调整好了生活状态投入新工作。2023年,她运营的儿童玩具企业海外销售额达1.3亿元,其中7%来自跨境电商。

  近年来,义乌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食宿补贴、生活补贴、购房租房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等全链条帮扶政策。根据不同学历,大专生至博士生来义乌可享最高24.8万元~96.6万元政策补助。2023年,义乌发放各类人才补贴5.63亿元。

  “感谢当初政府提供的全额贴息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顺利解决了我们创业资金问题。”丽水籍大学生朱佳佳来义乌创业已有5年多,2021年7月,她想要扩大企业规模却遇到资金难题,没想到在义乌市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很快申请到了3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如今,朱佳佳的电商平台经营发展势头很好,平均日订单量达到2000多单,成功带动10多人就业。

  “越来越多的县城开始意识到,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这里讲的人才,包括能够带来新思路、新观点、新视角,能理解发展趋势的基础性青年人才,他们能为本地发展带来长久的贡献。” 潘毅刚说,人才引进理念的转变,本质上是县域对人才招引回归理性、务实的表现。

从看过来到留下来 多途径开源引流

  如果说,千方百计留下本籍、本地青年人才,是一种“节流”。那么,将眼光向外,集纳广阔人才资源,让外地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多流入,则是众多县城要面对的“开源”课题。

  如同一场“相亲”,县城在知名度、资源禀赋上的局限性,让其很难被人才“一见钟情”。如何在“相亲市场”中吸引更多目光?怎样在进一步接触中展现实力与潜力?

  龙年新春首个工作日,安吉就坐不住了。在安吉县生态广场,2024年“十城百企千岗万人”高校毕业生暨技能人才新春招聘大会现场人头攒动,260余家企业推出上万个岗位,吸引了1万余人次求职者,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700余人,其中大学生达850余人。

  这则人才“招募令”,是安吉县围绕“青创新城”建设的布局之一。今年,安吉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塑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全面推广余村‘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公社、大自然工位等新模式,力争全年聚集大学生及各类人才3万名,创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

  青年在何处发展?安吉的答案是:绿水青山间。

  以当地独特的生态优势引流,安吉大胆布局新业态。“从创新产业的角度来看,人才未必集聚在大城市。离城市较近、交通发达、成本低,再加上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构成了最好的创新空间。”潘毅刚认为,像安吉县这类大城市周边的生态县,有了一根网线、一条高速、一批政策的加持,就有潜力成为人才集聚的新空间。

  走进安吉县硕青智·昌硕大学生电商基地,直播间、样品展示厅、接待室等一应俱全。镜头前主播卖力吆喝,台下年轻人们正在开展头脑风暴。这家以电商为主题的创业空间,去年3月份正式投运,目前已有53家创业项目入驻,招引实习就业大学生213人;17公里外,集共享办公区、大草坪露营地、众创空间等于一体的安吉天荒坪镇“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开业8个月,已吸引了云梯科技、“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等19个项目,以及全国各地750余名青年人才入驻。

  这种青年集中创业创新的园区空间,如今分散布局在安吉各乡镇。“入驻的创业项目可以享受免租、住宿、通勤等创业生活的优惠政策。” 安吉县人社局就业人才中心主任夏南告诉记者,唯一的入驻门槛和考核标准,就是项目入驻后必须引进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人才。

  而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嘉善,则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通过区域抱团,增加自身知名度。对于外省学子,或许不了解嘉善,但一定听闻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去年9月中旬,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浙江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三地人社部门,集结了示范区90余家优质企业远赴黑龙江哈尔滨,举办“智汇长三角”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全国高校巡回引才活动。希望用联合引才,实现三地品牌共用,资源共享,服务共建。

  嘉善精心挑选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本地新兴产业领域的20家企业,近500个优质岗位。现场还设置“带岗直播间”,通过线上直播互动的形式,为无法到现场求职的毕业生进行岗位推送,实现“屏对屏”零距离对接。“先吸引人才看过来,才有机会相互了解展示诚意,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他们就业创业的首选地。”嘉善县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肖建军说,活动现场就收到简历2393份。

从因地制宜到因业引人 为柔性引才提供持续动能

  返乡就业近两年,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泰顺籍大学生刘枞,对当初的选择越来越坚定,“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硬件配套,都能感到家乡在飞速变化,我身边返乡的朋友有不少都是‘985’‘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一组数据佐证了刘枞的感受:循着“山区县要发展生态工业”的思路,泰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及国家低碳节能的绿色发展方向,筛选细分赛道,2023年GDP增长7.8%,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8.4%。快速发展的产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不能以静态的眼光去看人才留在县城的发展路径。”潘毅刚认为,像刘枞一样,不少投身县城的大学生,最核心的考虑是看到了县城发展的潜力,人才招引不只关涉情感、政策,更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举例,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竞争力的企业,如诸暨的海亮集团、新昌的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等,并不因企业平台总部在县域,就阻碍了人才施展拳脚。

  众多县城正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完善引才策略。从因地制宜,根据产业优势打造人才政策体系,到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因业引人,在人才紧缺产业,通过柔性引才打造政策高地。

  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嘉善承担着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任。近年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去年4月,嘉善县委组织部、县人力社保局联合智联招聘共同发布《嘉善县3+3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对县域用工结构、人才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涌入嘉善的高端人才,来自杭州、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大城市的比例最高。

  基于此,今年3月即将出台的嘉善人才新政,再次针对性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补助力度,如针对上海嘉善两地通勤的人才,给予每年最高1万元的通勤补贴;并打破了一直以来只有在本地缴纳社保才能享受人才政策的“硬杠杠”,提出针对县域内人才密度高的头部企业,给予柔性人才名额,一些工作地在嘉善社保在外地缴纳的关键人才,也可享受同等人才福利。

  常住人口不到60万的安吉,散落着300多家咖啡店,以“旅游+咖啡”为代表的乡村文旅产业,正吸引一批批大学生主动到乡村创业就业,打响了安吉乡村创业首选地的品牌。这个春节,网红“深蓝计划X”矿坑咖啡馆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7天涌进了5万人。年轻人来到这里,不仅能面朝矿坑湖泊尝一杯咖啡,还能在“深蓝计划X·玩物燥市”艺术创意空间孵化基地启航创业梦想。这里集聚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创业者,创意摊位涵盖绘画雕塑展览、手工香氛等多个品类。

  “X代表无限可能。” 矿坑咖啡主理人90后程铄钦说,政府不仅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场地,还发放固定工资,眼下,深蓝计划已吸纳了100多位年轻创客,其中有一半是大学生。今年春节前,基地邀请大学生的家长到“深蓝计划”做客,在绿水青山间感受创业氛围。几天下来,家长们打消了疑虑,有20多户家庭还支持子女在安吉扎根买房。眼下,程铄钦和团队忙着艺术改造安吉灵峰街道城南村,启动“深蓝计划X”2.0版。这块村中的创意空间,比城市人气更旺。

  此外,潘毅刚还提出,在行政力量之外,县城可以探索利用投资、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育人才,这或许是未来县域招才引智的突破口。以义乌企业双童集团为例,自2020年成立“双童创业共享平台”以来,很多员工借助企业内部平台实现了“零成本”创业。至今,“双童”已从原有的吸管板块裂变拓展出十多个新板块,内部创业覆盖上百人。

  “政策吸引人,平台集聚人,用情留住人,多管齐下才能为县城招引人才提供持续动能。”潘毅刚说。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小县城,期待与年轻人“一见钟情” 2024-03-14 浙江日报2024-03-1400004;浙江日报2024-03-1400006;浙江日报2024-03-1400010;浙江日报2024-03-1400012 2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