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湖州:书写民生答卷 解锁幸福密码

  2月21日,湖州市召开“共建共享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新春恳谈会,会上提出: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让老百姓的幸福更加可及有感。

  幸福感在哪里?看湖州过去一年的精彩蝶变:2023年,湖州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市财政民生支出447.5亿元,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全省第1名、满意率全省第2名,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省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实现“四连冠”,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篇章如何续写?2024年,湖州将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用心用情书写惠民实事、助残扶残温暖答卷,在共富路上携手描绘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的幸福图景。

  三餐四季 吃出幸福滋味

  每天上午10点,吴兴区朝阳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红烧肉、西红柿炒蛋、珍珠饭圆等家常美味新鲜出锅,吸引了许多老人前来排队打饭。

  与此同时,社区居民阿华也开始忙碌起来:清点饭盒,和管理员核对一遍增补名单或用户特殊委托,把饭盒小心翼翼地放进保温盒,然后骑上三轮车开始给附近社区的订餐老人送餐。

  阿华属于低收入人群,从前靠骑三轮车赚些生活费。随着附近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食堂的配送需求也与日俱增,经社区书记推荐,食堂把他发展成为送餐员。

  “老年送餐有特殊性,社区老年人警惕性很高,不是熟面孔不开门的。”朝阳街道相关负责人笑着说,老年食堂不仅为周边老人解决了就餐问题,也为社区一些困难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近年来,吴兴区以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老年助餐功能拓展,全面推进可持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助餐体系建设。

  温馨的老年食堂,也在南浔和德清“遍地开花”。

  “这些菜都是咱们村的乡贤种的,干净、放心!”徐爷爷是德清县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禹越分中心老年食堂的常客,每天中午都会来这里吃饭,他对食堂贴心的服务、可口的饭菜、干净的环境赞不绝口。据了解,该食堂菜肴的原材料由本地的农业企业——大禹生态农庄供应,每天早上采摘蔬菜后直供后厨,切实保障了菜品质量,让老人们吃得更放心。

  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需求,德清县民政局牵头推行老年助餐工作,目前该县已有26家老年食堂、140个助餐点位,享受老年助餐服务者达72万人次;南浔区建立了“社会力量赞助一点、慈善公益捐助一点、集体经济填充一点”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当前,南浔区每日助餐已达到3500人次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善医助老 提供坚实依靠

  “陈伯伯,今天的血压血糖值测出来都在正常范围内,您不用太担心。”今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的专家团队和埭溪院区的家庭医生,来到吴兴区埭溪镇老虎潭社区的陈显斌老人家中,为陈伯伯提供上门体检服务。

  入村送诊暖心服务,这是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医疗惠民的常规活动之一。量血压、测血糖、用药指导……每到一村,该院专家团队会认真细致地解答村民疑问并进行用药指导。此外,今年该院还创新推出“家庭医生签约增值服务优惠券”,与家庭医生签约的村民可以凭借这本小册子兑换免费的B超、验血、中医理疗、胸部正位片等服务。

  医疗惠民,持续增加民生福祉。在德清新安镇勾里村,60多岁的吴伯伯每天上午10点准时来到该镇医康养联合体一楼的康复室,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操作各种康复器材。据了解,去年11月,吴伯伯中风导致偏瘫,通过这段时间在医康养联合体进行康复训练,目前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家门口的医康养联合体让老人们享受“一站式”养老。新安镇医康养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期康复、出院后护理等专业化服务。此外,该联合体还配备了足浴、修甲、越剧演出、书画室、老年学堂等功能,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2021年发布的《湖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湖州市计划建设医养结合机构50家、康养联合体100家,实现医疗与养老签约服务全覆盖。眼下,随着各乡镇养老机构在湖城落地生根,这座滨湖城市正以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温暖“夕阳红”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

  助残就业 点亮致富梦想

  “有了轮椅就可以坐着出门,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家住南浔区双林镇的吕爷爷收到了该镇残联工作人员送来的爱心轮椅,连连道谢。

  吕爷爷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由于行走不便,多数时候只能呆在家中。双林镇残联得知吕爷爷的情况后,立即为他进行了辅助器具适配申请。自去年年底以来,双林镇残联共计向18位残疾人免费发放了爱心轮椅,同时还申请了其他辅具共计50多余件进行发放。

  爱心辅具送上门,这是湖州打造“服务+”,把实事办到残疾人心坎上的落地实践之一。

  在吴兴,吴兴区残联工作人员、八里店镇残联工作人员协同吴兴区人民医院医生,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办领新证提供上门评估服务,让残疾人及其家属实现零跑腿;在长兴,泗安镇统战委员黄际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助农助残,2023年开展助农助残活动100多场,累计销售农产品3200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帮扶残障群体就业也是扶残助残的重要一环。1月30日,南浔区菱湖镇银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成立。目前,该中心首批残疾人员工24人已全部到岗。“残疾人朋友在这里不仅能接受优质的医疗康复、心理疏导等服务,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实现了‘托养一人,轻松一家,温暖一方’的美好愿景。”菱湖镇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像这样的菌种需要增加它的湿度,湿度增大了之后,它慢慢会长出来的。”去年11月,在德清县阜溪街道民进村小叶子食用菌场的种植大棚内,一堂特殊的种植课开课。大棚内站了不少前来学习菌菇种植技术的村民,与众不同的是,这些村民都是残疾人或者是残疾人家属。村民雷法林是第一次来参加培训,他视力有些残疾,想通过种植菌菇来增收。他说,第一次种植没有经验,菌场的老板会把种植技术教给他们,菌种也是免费发放的。如今,通过种植菌菇,雷法林每周多了300余元的收入。

  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湖州妙招频频。近年来,湖州不断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共富渠道,因地制宜选定了青虾、茭白、黑鱼、蚕茧、枇杷等多类产业建立帮扶基地,进一步把关心、关爱残疾人事业做细做实。

  基层善治 共享幸福生活

  近日,工人的吆喝声、机械振动声与挖机轰鸣声在德清县洛舍镇张陆湾村的梅家墩复垦项目工地渐次响起,现场一派忙碌景象。“随着老旧危房的拆除,乡村面貌将得到改善,闲置地也将变成致富田。”洛舍镇张陆湾村第一书记卢孝良笑着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湖州市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对该市城镇规划区外的700多个行政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平坦笔直的村路、春意盎然的绿植;院墙上,田园彩绘清新雅致;庭院内,花木造景别出心裁……眼下,行走在湖城的乡村,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距离远、摊子大、矛盾多,是大型社区在基层治理时常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近年来,湖州市紧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精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涌现出一批新模式、新做法,书写“小社区”里的治理“大文章”。

  去年8月,德清县康乾街道千丰社区开始试点推行“居民小组长”模式,以楼幢为单位分设若干居民小组,按“一组一长”的原则设置居民小组长,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基层治理全链条管理格局,以党建为引领破解现代社区基层治理难题。

  “原先流动人口多、管理少抓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存在堵点。自从设置居民小组长后,难题迎刃而解。”康乾街道千丰社区党支部书记姚鹏飞介绍,自从“居民小组长”模式推行后,小区里共设置了28位小组长,其中既有党员,也有楼道长、物业管家等。他们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居民议事会等形式,了解辖区居民的微心愿和民生需求,制定“需求清单”,点对点解决群众的“急愁难盼”。

  居民亲身体验到“家门口的服务”,也让更多的人愿意主动搭把手,社区治理体系的“底盘”不断夯实、前景愈发清晰。

  幸福之城的密码,就藏在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里。产业兴旺、村美民富、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在湖州,一件件民生实事,正以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逐步实现。

  这座太湖南岸的清丽城市,不大不小,幸福正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湖州:书写民生答卷 解锁幸福密码 2024-03-14 浙江日报2024-03-1400005;浙江日报2024-03-1400012 2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