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2023年常住人口976.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730.6亿元——

“双万”目标,温州怎么冲

  万亿GDP、千万人口,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跨越,代表着能级的跃升。

  2月26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末温州常住人口达976.1万人。

  此前,温州已亮晒年度经济成绩单,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和0.9个百分点,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向上动力和底气。

  然而,对标“双万”,温州仍有差距。

  不久前,温州发布“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将打造“双万”城市提上议程,提出要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冲刺“双万”难度在哪?温州要怎么冲?

  剑指能级跃升

  “双万”城市,有两个前置条件,一是GDP过万亿,二是常住人口超千万。

  目前,我国“双万”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郑州、西安、青岛、长沙、东莞15个。

  其中包含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深圳、青岛则是副省级城市。苏州、东莞虽为地级市,但近几年产业发展有目共睹,比如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为东莞造;苏州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0%,是全国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

  综观上述城市,“双万”城市不是单一衡量GDP或是人口数据,而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一旦温州成为“双万”城市,我们就能期待未来温州将拥有更强的经济话语权和区域辐射力,以及城市综合能级的提升。

  最新闯进“双万”城市的东莞,完成了从中低端加工业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的转型,被誉为“世界工厂”。在东莞,常住人口中超过七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表明产业对人口的集聚效应突出。

  而老牌的“双万”城市上海,不仅经济实力雄厚,GDP已突破4万亿元,也是人才汇聚的大都市。如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占总量的35%。

  由此可见,产业发展为人才创造了投资兴业、就业的机会,人才流入也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双万”的背后,不只是简单的数值提高,更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换。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是靠成本竞争、要素竞争、规模竞争,只会陷入低水平增长,甚至与其他城市产生内卷缠斗。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先人一步,在城市治理上更加人性化,在营商环境上对标一流,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打造坚实底座

  作为浙江省内GDP排名第三的温州,自然被视作“双万”城市的种子选手。

  2022年,温州GDP已超8000亿元,与常州、烟台、徐州、唐山、大连等携手进入全国“万亿俱乐部”的后备军。

  早在2020年,温州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提出,到2025年“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发展台阶”。

  若是以GDP年均7%左右的名义增速为参考,温州将会在2025年完成“万亿”目标。但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中,要达到7%的增速,于温州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再看人口,2023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为9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2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同样具备优势。

  然而,在人口规模增速放缓的当下,各地密集的“抢人”政策,以及人口持续的回流、回迁等因素,也让温州有了人口增长的“焦虑”。

  近年来,温州持续发布人才新政,深入实施“510+”大学生引聚行动,升级实施10项组合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来温州与城市共成长。2023年,温州新增各类人才超22万人、引育大学生12.9万人、引进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8名。

  今年初,温州发布人才政策40条4.0版,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速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高水平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期让更多“创业主体”在温州变“创新主体”,让温州在“能级地位”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勾勒清晰路径

  针对“双万”目标,在温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坚持实业为基、夯实发展支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靠制造业当家,靠硬实力说话,推动平台提能、产业提效、发展提速,有力支撑温州迈上万亿级GDP新台阶。

  温州发布的“强城行动”也为冲击“双万”绘制了路径图,通过实施空间重构、产业创新、循环畅通、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文化赋能等六大行动,持续提升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

  具体而言,温州接下来要从产业振兴和增强城市吸引力等方面发力,吹响冲刺“双万”冲锋号。

  温州市经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道火是电气和鞋等传统产业链强链补链办公室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温州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拥有乐清电气、瑞安汽车零部件、中国鞋都等国家级金名片。聚焦实体经济,关键存量不能放松,要将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稳住温州经济的基本盘。

  “但是,目前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激活温州的产业。”许道火说,除了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发展,还要在“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持续布局,让它们成为支撑温州未来竞争力的引擎动力。

  在产城人融合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推进大孵化集群2.0版建设,联动推进人才友好型、职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青年人才在温州安心创业、安居、成才,将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

  “抢人重要,留人更重要,留得住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现在全市上下已经展开了‘强城行动’的总动员,我们也要做好人才的招引、留人工作。”浙江伟明盛青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千帆说,目前各地抢人大战风生水起,更需要有好的环境让人才安心创新发展,企业也要具备引才留人的责任感,向大城市和国际化企业看齐。

  “好的环境更体现在对人才关爱的细节上,温州可以加快完善设施,为青年人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陈千帆表示,当前轨道交通S1、S2的开通,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居住选择。他建议,可以加大轨道站点周边青年公寓的开发,以及各站点的交通接驳,这些细节措施跟上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就增强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双万”目标,温州怎么冲 2024-02-27 26675569 2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