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

从外来客到庄里人

“留杭第一站”有了新站长

  新春开工后,杭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骆家庄里,00后姑娘王瑜璐,迎来了自己的“开门红”。

  2月23日,骆家庄老年协会舞龙、舞狮队浩浩荡荡闹到了西溪科创园,为园区企业送去好彩头。这是庄上迎新的传统,但这一次,队伍中多了一个笑盈盈的年轻面孔。“我是骆家庄‘首站学堂’的负责人,新年如果有招聘需求,欢迎和我对接。”王瑜璐递上手机二维码,半天时间,就加了20多个新好友。

  时间回到去年6月,来自绍兴上虞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王瑜璐,第一次从学姐口中听到骆家庄的名字。拖着行李走进社区的“青潮驿站”时,她将信将疑。彼时,骆家庄刚刚启动“来杭青年助业计划”,推出7天免费住过渡公寓等5项助业行动,想要打造青年“来杭第一站”。王瑜璐成了公寓管家徐小燕接待的首名求职者。

  交通便利、生活成本适宜,以及城中村特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初入社会的王瑜璐卸下防备。住满7天免费公寓,她下决心接过了徐小燕推荐的长租房钥匙,也接过了社区递来的橄榄枝,签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合同,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8个多月来,从城中村起步,职场新人“闯关打怪”的升级之路上,始终伴着一个“敢”字。“做错了不要紧,展示出年轻人的朝气最重要。”一有机会,骆家庄社区党委书记章忠萍就会把王瑜璐推到台前。

  一个敢放手,一个敢发挥。入职两个月,王瑜璐就主导策划了“‘记住乡愁’暑期实践活动”,组织社区的孩子做一道家乡菜。半个月的筹备期,从制定策划案、招募青少年到选定菜单……当36个孩子秩序井然地围着灶台上下开工,王瑜璐的成就感也在烟火气中升腾。她的工位在走廊尽头,路过书记办公室时,章忠萍在窗后为她比了个大拇指。

  从外来客到庄里人,成长的路上更离不开一个“情”字。“今晚大家不一定都认识,但是多转头看看,可能你身边坐着的就是平常擦肩而过的人。”去年中秋节,骆家庄为留在本地的150多名青年租客办了一场青春联谊会,在主持人王瑜璐的“撺掇”下,平时自称“社恐”的年轻人,也主动唱起了rap,跳起了摇摆舞;社区四大支部书记纷纷掏出手机,绕着10个大圆桌挨个交流,“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找我们,来,微信加一下。”一顿饭,竟吃出了家宴的滋味。

  如今,已有140名青年在“青潮驿站”短暂落脚,其中曾有20人像王瑜璐一样,顺利找到工作留杭,并选择继续住在骆家庄。

  “杭州是个包容的城市,我是幸运的,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有这份幸运。”王瑜璐介绍,根据公寓入住者的画像,西湖区人力社保局和社区调研发现,想要求职者留得下,除了提供物质基础保障,还要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技能提升服务。为此,骆家庄正将“来杭第一站”提档升级成“留杭第一站”。

  1月26日,“首站学堂”在骆家庄成立,“过来人”王瑜璐成了负责人。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西湖区人力社保局助力下,他们针对求职者开出了“三堂课”:第一课,从吃喝玩乐行入手,带外来者认识杭州;第二课,链接企业和求职者就业需求,推出15分钟步行圈、骑行圈、车行圈“岗位地图”,消除就业信息差;第三课,降低青年创业门槛,打造社区“陪跑空间”,联合人力社保部门、骆家庄商会等共享百名导师资源,对青年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王瑜璐也因此成了年轻人圈子里“留杭第一站”的“新站长”,大家有什么大小事,都喜欢找她帮忙解决。“就像游戏教学一样,带领‘慢就业’的求职者,上完三堂课,走出‘新手村’。”王瑜璐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PPT,从她最擅长的“认识杭州”开始,哪里有家乡小炒、景区游线怎么方便,一目了然。

  王瑜璐的准备马上就派上了用场。2月18日,龙年第一个工作日,徐小燕就帮3位来杭求职者办理了7天免费住宿,还审核了16个长假期间的入住申请,“大家预约的入住时间都在2月底前,都攒着劲儿找工作呢。”

  初入“青潮驿站”时,墙上的一句标语让王瑜璐记在了心头。“青春是什么?”无数个回答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青春是来到了杭州,便留在了杭州。”如今,这句话真正成了她青春的注脚。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 00001 “留杭第一站”有了新站长 2024-02-25 26667162 2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