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自然资源

海宁古建筑修复队让“古建”焕发新生

  这段时间,在海宁市盐官镇的一家古建筑工作室里,工人们正忙着打磨古建筑修复所需的材料和部件。别看工作室不大,这支古建筑修复队伍的“战绩”令人瞩目:在海宁大名鼎鼎的占鳌塔、海神庙、徐志摩故居等标志性“古建”,他们参与了修缮或复建;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他们打造了被称为“非遗之眼”的古戏台;在美国、德国等地,他们建造中式园林,让东方美学跨越重洋。

  今年已过七旬的王继康是这支古建修复队伍的“领头羊”,从事古建修复工作已经有50多年。从1981年参与组建海宁第一支古建筑维修施工队开始,王继康和团队是跟着整个行业一起成长起来的。

  在王继康看来,做古建维修有“三大难”。“一是工艺找不到参考,二是用料难买,三是大部分无法使用现代化设备。”他的总结道出了古建维修行业的艰辛,由于行业相关的技术链、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团队做项目时常常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迈过了这三道坎,才能让一座座古建筑恢复往日的荣光。

  传统技艺的流失和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古建筑行业面临的困境。“保护传统技艺与培养专业人才,这两者都至关重要。”王继康深知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传承古建技艺,王继康决定将古建营造团队传承给海宁市文保责任工程师许立峰,自己则退居幕后担任总顾问,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导和支持。

  去年9月,由许立峰团队参与建设的海宁非遗古戏台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惊艳亮相,好评如潮。戏台虽然不大,但其工艺精湛令人惊叹,特别是戏台内部的藻井。

  在这次非遗古戏台的建造过程中,团队中的年轻成员展现了出色的技艺和才华。其中一位正是王继康老师的孙子,学习古建筑设计和营造技艺的年轻建造师王家逸。

  “王家逸用电脑3D建模技术来做藻井构建图,无论是角度还是层数都非常精准。”对于孙子的成长,王继康也是倍感欣慰。“现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他已经能完成古建筑的测绘和制图。”

  在参与古建筑修复指导工作的同时,王继康也一直坚持古建筑模型的营造制作,他和团队严格遵循榫卯、侧脚等传统制作技艺,将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个个精致的模型。

  王继康深知产学研融合对于人才链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常常将自己制作的古建筑模型等无偿捐献给高校,培养大学生对于古建筑的兴趣,为高校开展相关授课提供便利。

  从“不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到尊重历史遗存“修旧如旧”,从“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到“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王继康和他的同事们正是这样一群人。在钢筋水泥的灰色丛林中,他们仿佛随古建筑“穿越”而来,默默坚守着中式营造,用一凿一斧为东方建筑美学的复兴,凝聚起榫卯间的智慧与力量。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4 海宁古建筑修复队让“古建”焕发新生 2024-02-25 浙江日报2024-02-2500009 2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