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旅浙江

让融合从“类象”走向“现象”

杭州市西湖区:争当“优等生” 高位再出发

  杭州市西湖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旅游产业业态丰富。作为杭州市主城区之一,近年来,西湖区大力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区域特色文化、精心打造区域IP矩阵,文旅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扛起首善之区责任担当,服务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西湖区如何高位再出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倚靠西湖,汲人间天堂之灵气,“人在城中,城在景中”,西湖区有着人与自然、城市共生相融的盛世美颜。西湖区,是打卡杭州的必游之地,但是西湖区,不止西湖。

  茶文化、湿地文化、水浒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西湖龙井茶蜚声海内外,万亩茶园连绵,碧波荡漾如画;西溪湿地避世如桃源,绘就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长卷;一部水浒传,半部在杭州。水浒文化展示馆传达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的中国忠义文化内蕴。

  天目里、黄龙体育中心、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蝴蝶剧场等新地标,让西湖区既有历史感和厚重感,又不乏商业氛围和烟火气息。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让这里成为集文化、旅游、美食、演艺、赛事、会展、节庆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文旅大区。

  坐拥一流的文旅资源,意味着占据文旅强区的制高点。怎样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2023年5月,西湖区召开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通过把握好品质文旅、数字文旅、跨界文旅、绿色文旅4个方面,让融合从“类象”走向“现象”,打开西湖文旅的通路。

跨界融合重构旅游新生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令人更向往。西湖区的农村,是都市型农村,发展文旅产业有天然优势。

  今年年初,西湖区第二批“艺术村长”正式上任,继续探索推动艺术走进乡村、融入乡村。

  去年5月,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艺术村长”项目启动,6位来自中国美院的大咖被聘为“艺术村长”,分别与茶场村等6个村签约,并为这些村量身定制运营方案。桐坞村全国首个“IDF乡村特别放映”、长埭村“人民之心·塑境长埭”主题雕塑展等300余场品牌活动的生动开展,助力西湖区乡村实力“破圈”,让世界在西湖感受到“人文气息”,看得见“未来模样”。

  通过文旅、文创、文教、文娱的“四文赋能”,“艺术村长”全面激活了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经济,真正做到以文化振兴推动地方发展。

  除了“农业+文旅”,有着“杭州小冰岛”之称的艺创小镇以“工业+文旅”让废弃的矿山重新“活”了起来;十年磨一剑的天目里以独特的商业品味和文旅市集跨界融合,组成了西湖区文旅新场景。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数字+文旅”成为新的行业趋势。

  迎面撞上头戴AR眼镜的Z世代年轻人,正畅游元宇宙空间;机器人咖啡师、虚拟数字人、机器狗,俨然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世界;以科技为连接点,国潮、二次元、宋韵交融出混搭又不违和的美。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围绕“数字、生活、打卡、流量、年轻、全时”六大主题场景,为人们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以文三街为原点,借助元宇宙、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西湖区将推动更多的数字体验项目、数字消费场景,打造数字文旅IP。

  既有“业态”上的跨界,更有“时间”上的跨越。借助杭州亚运会的契机,西湖区以“全区一盘棋”的思路打造“西湖夜未央”文旅夜经济品牌,黄龙派、夜幕里、AI文三、艺之江、西溪谣、三墩味、江映月七大板块同时启动,从夜间视角出发,将现有的消费业态、文化元素跨界融合,创造全新的夜体验。

  比如黄龙派,围绕着亚运场馆黄龙体育中心,策划夜爬、夜骑、飞盘等潮流运动,整合辖区内的酒吧、餐饮、书店等消费场所54家,并邀请之江文化中心、蝴蝶剧场等大IP参与,动静结合、串联提升、借力打力。

  整个亚运期间,专为年轻人设置的小红书“西湖夜未央”话题,斩获183.6万次浏览量,累计1.08万人线上线下打卡;文三街、西溪湿地等累计接待夜间游客114.23万人次,向世界呈现了一个24小时斑斓夺目的“不夜西湖”。

公共文化服务点亮品质文旅

  弥陀寺文化公园位于松木场弥陀寺路53号,距离浙江图书馆不过数百米。近年来,“明远书院”入驻弥陀寺文化公园法雨庵,成为当地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公园周围有很多老年人、学生、家长,一有空就来到明远书院“打卡”,捧起一本书,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精神的丰盈。不远处的非遗馆内,西溪小花篮,越窑青瓷、西湖龙井茶、杭州雕版印刷等具有西湖特色的非遗技艺轮番上映,激发出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爱和传承之心。

  传承历史,西湖区深入挖掘丰厚的文化资源,讲好西湖故事。立足当下,浙江省内体量最大的现代复合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在这里拔地而起;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宋城千古情》二十余年经久不衰;麦家、余华等40余位大师名家在此落户;茑屋书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独具一格的文化建筑融于湖光山色之间。抓住后亚运契机,西湖区还综合利用高尔夫球场、西湖体育馆等场馆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娱乐需求,构建起“老有所乐、幼有所学、‘青’有所怡、‘特’有所属”的新型文化供应链。“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西湖区品质文旅的生动写照。

  在文化的加持下,就连菜市场都成了一个个“活态美术馆”。前不久,西湖区重点升级的4个试点农贸市场都已经正式开放:文二菜市主打烟火味、年轻态与新消费的有机融合;东山农贸市场是离西湖最近的农贸市场,主打西湖十景等宋韵风格;蒋村花园农贸市场是离西溪湿地最近的农贸市场,立足市井乡村;三鼎农贸市场是地铁口零距离的农贸市场,突出年轻时尚风格。

  如今,农贸市场成了新生活、新消费的载体,在买到放心菜之余,还能买花、看书、品酒、喝咖啡,成为年轻人白天、晚上都爱逛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绿色文旅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西溪湿地,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这片11.5平方公里的“城市之肾”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地处寸土寸金主城区的城市湿地,如何辩证把握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西溪湿地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千百年来,原住民的农耕、渔业等传统农业生产及其形成的民俗文化,让西溪湿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时代,西湖区找准绿色文旅发展优势,在确保维持生态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端午龙舟赛、火柿节、花朝节已成为有影响力的文旅IP;西溪小花篮、蒋村炝柿制作工艺、哑目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正被挖掘和保护。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西湖区对于西溪湿地的开发不止于此。在河渚街口的“西溪湿地文创旗舰店”内,“且留下”斜挎包、“秋芦飞雪”文件夹、“火柿映波”纸南灯、“曲水寻梅”折扇……融合了湿地生态、美景、人文、故事等元素在内的精美伴手礼,展现了西溪文旅深度融合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创之美。

  这几年,西湖区把文创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抓手,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

  去年夏天,纪实综艺《种地吧少年》成功破圈,让三墩镇后陡门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火了。以《种地吧》热播为契机,西湖区投资3.8亿元,在三墩镇建设起一个体验基地,打造长三角地区家庭亲子互动游的新地标,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像这样以文创产业赋能美丽乡村、激发地区活力的尝试,在这里不断涌现——成功承办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第12届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峰会,艺创小镇挂牌全国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西湖区用高颜值、大能量、强集聚的文创产业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注解。

  眼下,西湖区正以高姿态推进人文经济繁荣发展,高站位总结文创领域中可感、可看、可用的“西湖经验”,让想法落地,用创意吸睛,奋力向有特色、有底蕴、有灵气的文化创意之区迈进。

  (本版图片与数据由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文旅浙江 00010 杭州市西湖区:争当“优等生” 高位再出发 2024-02-22 浙江日报2024-02-2200006;浙江日报2024-02-2200008;浙江日报2024-02-2200010;浙江日报2024-02-2200012;浙江日报2024-02-2200030;浙江日报2024-02-2200041 2 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