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新闻舆论“四力”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的“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下称新闻舆论“四力”),既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总体战略设计与规划,也是对国内外复杂变化传播环境下新闻舆论实践的重要指导,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理解新闻舆论“四力”的逻辑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话语体系的理念构建、方法方式创新以及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作出了深入而立体的阐述。这些重要阐述是当下新闻舆论工作者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重要论述的逻辑向度的坐标框架与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重要论述的逻辑向度,具体包括基本内涵向度、逻辑基点向度、问题导向向度。

  所谓基本内涵向度,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具体内涵,准确理解彼此之间的内在辩证逻辑。

  第一,新闻舆论的传播力。新闻舆论传播力是指新闻舆论传播到达覆盖面的大小,其核心是传播到达面的问题。传播到达面具体包括地域覆盖面、文化覆盖面、人群覆盖面、民族覆盖面、国度覆盖面、语言覆盖面等。传播到达面广而大,则意味着传播力强;传播到达面窄而小,则其传播力弱。与传播力密切关联的传播要素有: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理念、传播态度、传播技术、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符号、传播形态、传播手段等。因此,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就是要着力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建设,着力扩大新闻舆论的传播面,着力强化诸传播要素的创新创优,着力提升传播效能。

  第二,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新闻舆论的引导力与新闻舆论中谁引导谁、为什么要引导、通过什么内容和方式引导、如何引导即如何提升引导效能等密切相关。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就是要加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传播的引导、加强对文化自信传播的引导、加强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引导、加强主流媒体对非主流舆论的正面引导、加强对社会中部分错误认识认知的引导、加强对社会舆论中意见领袖价值取向的引导。

  第三,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新闻舆论传播的深度与强度。它是一个国家发展及对外传播的软实力。新闻舆论影响力建设,关系到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新闻舆论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的建设。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就是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要加强我国新闻舆论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建设。

  第四,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新闻舆论公信力涉及到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与认可问题。新闻舆论要取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必须做到报道内容真实,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分析客观到位,报道时效性强,报道态度沉着冷静平衡等。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就是要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自觉抵制虚假新闻、低俗新闻、炒作新闻及各种谣言的报道与传播,加强对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推送新闻、智能生成新闻的舆论风险管控。

  从以上对基本内涵向度的梳理,可以看出,新闻舆论“四力”中,传播力是基础,引导力是方向,影响力是效果,公信力是前提。它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统一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逻辑基点向度,是指新闻舆论“四力”的基本着眼点,即站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高度、基于怎样的目标与现实形势、通过怎样的路径方案提出。这一逻辑向度,实际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逻辑支点与理论原点。这个逻辑基点,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本体生存与发展方向问题。通过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脉络与深刻内涵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着眼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背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民关切与时代命题,顺应数字智能传播技术的变革浪潮,从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互联网舆论场的复杂形势、国际传媒激烈竞争的严峻态势和我国新闻舆论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基于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提出了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这一富有创见的重要论述。

  所谓问题导向向度,是基于新闻舆论现实发展存在哪些重要问题而提出的。纵观我国新闻舆论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尽管在党对新闻舆论事业的领导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奋进,在新闻舆论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但在国内外传播形势异常复杂、数字智能传播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下,我国的新闻舆论场域,还存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创新不足、新闻叙事话语不够新颖、传播主体平台较为纷繁杂乱、网络舆论正面引导不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传媒工作者素养有待提升、网络法治体系有待健全等诸多薄弱环节与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离党和国家的需要、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正基于此,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以人民为中心”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如果不建立在这一厚重基石上,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就像空中楼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就是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面,注重提高有价值信息之于人民群众的抵达率,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新型信息的获得感与满足感;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就是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不良信息、错误认知、低俗信息以及负面舆论的抵抗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就是要加强对新闻舆论的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媒体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生动魅力;提升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就是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和认可度,通过对媒体的信任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全社会的信任体系,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

  总之,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就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价值观与方法论,确立一切新闻舆论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话语体系与叙事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三、构建新闻舆论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不仅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导向,同时也从实践论角度深刻阐述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话语体系与叙事框架的具体路径。

  第一,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第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舆论工作者从选题到报道的全过程都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努力适应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加强受众分析,通过传播矩阵,把握新闻舆论的时机、尺度、效果进行传播。第三,注重新闻舆论工作理念与手段方式创新。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幅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效能。第四,坚持“内容为王”。积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以及人民群众的新特点新要求,确立新闻内容生产的基本面与核心面,反映老百姓的日常劳动与生活,讲述我国人民新时代的劳动故事、生活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感人故事、奋进故事、友爱故事、奉献故事、创新创造故事等,推出一批原创性新闻舆论精品。第五,完善健全网络舆论治理体系。“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中国特色新闻舆论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同时也是其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多维建构。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更要深刻领会其对于新发展阶段我们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取得更辉煌成绩的重要指导意义。

  【执笔人:吴风,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新闻舆论“四力”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 2024-02-05 浙江日报2024-02-0500006 2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