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钱塘江

龙里有魂

  2024年农历甲辰,那条上天入地的祥“龙”,又昂然挺立于前,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我们。

  一

  十二生肖,十一个生肖都是常见动物,唯独辰龙是虚拟的——无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却无人不知它的形象。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但笔下却很少涉及龙。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述》道出了其“慎之又慎”之原因:齐白石“二十岁以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

  疑谜无解,就像虚幻的“神仙”。神分男女,龙也分雌雄么?没听说。读《西游记》,只见到老龙和小龙、青龙和白龙。“龙”与“神”虽没有可比性,但无从考证的集体想象和个人印记,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

  “叶公好龙”是杜撰的成语故事,却亦说明古人是相信世上真的有龙——殷商甲骨文不仅有见龙、祭龙,甚至还有狩猎获龙的卜辞。先秦文献更不稀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食龙的记载。汉魏以降,关于龙的意象在传说中也越变越奇,以至被神化为一种极为奇特的形相:“鹿角,牛耳,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龙之伙也。”(《涌幢小品》三十一)

  惟其如此,关于龙的原型,学术界素有“虹霓说”“蟒蛇说”“鳄鱼说”等等。这些说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果从人文角度切入,我更倾向于“雷电说”。

  其一,龙,音“隆”,雷声的谐音。古时,龙、隆二字通用,而在古老藏语中,雷就是“龙的吼声”,“龙”与“雷”古义相同。

  其二,龙的形体。出土文物与远古传说都表明:龙的形体蜿蜒而曲折,颇像稍纵即逝的闪电。《山海经》记载,有一“雷神”,“龙身”,敲拍其腹部,就会生发“隆隆”鸣雷。古文字中,亦有“龙”字从“电”偏旁部首的。

  其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云从龙,龙致雨,龙吐火”,等等,恰巧是雷电的写真。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风调雨顺,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共同话题。为此,人与天对话,与龙对话,渐渐传承为风俗,积淀为文化。

  其四,古人最重天象。他们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森林大火等自然现象,无法一一解释,便以为是“神灵”所为。而最刺激视觉、听觉和震撼心灵的,莫过于电闪雷鸣。

  只是,造“龙”是一个叠加的进程,这会让心中之“龙”越变越玄。久而久之,龙之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构件的拼接,渐渐完成龙的融合和升华:从龙的造型到龙的灵气,甚至龙的精神。

  二

  自然界当然没有龙,中国龙其实是氏族部落的图腾,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相传,远古时代人们还过着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每个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形象作为标志,这就是最早的“图腾”。

  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华夏族,居住在黄河之滨,其中就有以蛇作为图腾的部落。东汉《论衡·讲瑞篇》说:“龙或似蛇,蛇或似龙。”龙、蛇之变,仿佛自然而然,十分容易。

  如此说来,龙的原型应该是蛇。先民从事畜牧或耕作,在原野上最常见最畏惧的爬虫,就是蛇。民谚“长虫过道,大雨来到”,便道出蛇的神奇之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华夏族日渐强大,并不断融合其他部落,作为部落联盟的共同体,其图腾也随之包含了各个部落的特征。《山海经》里关于“人首蛇身”“虎头蛇身”的记载,可能就是这种演变过程的遗迹。

  直到秦汉,龙的形象还是比较粗陋简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龙还只是长着角的蛇。之后,人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龙的形象不断吸收其他动物的特征,外形更加完满,特别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人民尊龙敬龙之心理,把皇帝说成是龙的化身,称其为“真龙天子”,使龙的形象威武尊严,更富有神秘色彩。但只要仔细观察龙的特征,就不难发现,“龙”仍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饱含着各种文化信息。

  现代学者闻一多说:龙为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他在《伏羲考》中写道,当初部落林立,各有图腾,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各种图腾合并与融合,以蛇为基调,兼并吸收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等,最终形成了龙。

  龙图腾的糅合,是中华民族审美的选择和心灵认同的结果。它的每一部分,都蕴藏着一个民族过去的和心灵的秘密。闪烁其间的民族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真正原因。

  时至今日,尽管岁月抹去了一段又一段的沧桑,却也翻开了一页接一页的盛典,而唯独龙之图腾,历经千年,亘古流传。更为确切地说,岁月留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包容与和谐。

  三

  文化是民族之魂,辰龙更是中华文化造就的灵物。

  “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恩格斯语)据古籍记载,“黄帝从雷精起”——黄帝的母亲在郊野遇雷电感孕而生下黄帝,“黄帝如龙之体,主雷电之神”。也就是说,黄帝是龙,是雷神。

  黄帝,即轩辕,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而“炎黄子孙”被世人称为“龙的传人”。《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

  龙,变幻莫测,无所不能,是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色的体现。由此产生的神话、传说,或口口相传,或见于笔墨,流传千年。

  中国人爱龙敬龙,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龙。

  于思想,有龙马精神。于民俗,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龙灯舞狮闹元宵;六月六晒龙袍。于艺术,北京北海九龙壁有635条龙,天安门上有2600条龙,故宫太和殿有1265条龙,一对华表上的龙,更是以其精美的造型和飞动的气势,向世界展示着无比雄奇的风采。于文学,形容佳肴之美,叫“龙肝豹胎”;形容地势险要,叫“龙盘虎踞”;形容神采非凡,叫“龙章凤姿”;形容声音洪亮,叫“龙吟虎啸”。于人生,英雄对垒曰“龙虎斗”,英雄失势是“龙困浅滩”,英姿威武则是“龙骧虎步”;老年人要发挥余热,叫“苍龙日暮犹行雨”;年轻夫妇生下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望子成龙”……

  龙是一种隐喻。“种田靠侬,布雨靠龙。”金华汤溪人把车水用的水车叫作“龙”。有此“水龙”,荒芜旷野,“油然沛然,稼穑勃然;寂焉静焉,仓廪盈焉。”

  金华地势藏风聚水,史上罕有大的自然灾害。老一辈金华人便说,地之宜居,人之福气,盖因北山有个双龙洞,潜伏其间的青龙与白龙时刻护佑八婺大地。

  龙门是一道槛。鲤鱼跳龙门,向来是读书人幻想中的一种质变和飞跃。“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地位变,身份变,贫贱变富贵,全在这一跳。

  像龙一般征服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美好向往。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中,我们的先辈们早已明了,只有征服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有六十四卦,第一位是乾卦,共六种变化,称“六爻”,每一爻皆以龙为象征,称为“六龙之象”。六爻之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说,当外界条件不利、自身力量不足时,龙需要耐心地潜伏着,等待时机,培育自身的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细细想去,没有什么话比这两句更宏伟、精炼和意味深长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张岱年先生用来解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龙是华夏儿女心中萦绕不息的情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龙的子孙,又该负起怎样的担当?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语音犹在耳。

  远有牧羊的苏武,近有毅然决然的钱学森,无数游子历经艰辛曲折,就为落叶归根。因为龙的精神在每个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爱的烙印。它是以社稷为重、群体为重的爱国情怀;它是以民为本、以仁为本的德治精神;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世界心胸;它是淡泊明志、好学重教的高远境界;它更是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智慧之心。它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选择。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9 龙里有魂 2024-02-05 26620985 2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