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今日杭州

文章导航

亚运之城迈入“大国大城”

杭州“两万亿”攀峰记

  大国,需要大城。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城竞跑”的中心话题,已从“万亿俱乐部”变成了“两万亿俱乐部”。进入这个行列后,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经济体量,超过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

  而杭州,来到了两万亿的梯队。2023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至此,我国GDP超2万亿元城市已有8座(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他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

  “大国大城”的故事主角,多了杭州。

  不过,杭州的故事主线,并不只有经济体量的跨越。成功精彩举办亚运会之后,杭州成为中国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座亚运之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继续放大。这一年,杭州城区人口还突破了1000万,从特大城市成为新晋的超大城市。

  亚运之城迈入“大国大城”,这一跃,是杭州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大国大城”的进化提供了一个最生动的注脚。

  数字经济强劲

  工业经济回升

  GDP是刻画城市成长的主要脉络。

  从最新GDP结构中,就可以看出杭州最为独特的特征。2023年,预计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比重28.3%,创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平台经济趋势向好。”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营利性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比上年增长8.9%。

  杭州数字经济稳中有进,得益于过去一年,平台经济再次发力,阿里巴巴、网易等数字经济强企逆势而上;而在产业结构更新质上,杭州落子频频,从中国视谷,到中国数谷,再到零磁科学谷,数字经济向“新”生长,未来会继续引领数字经济的迭代升级,坐稳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抓数字经济、虚拟经济,一定不要忘了实体经济是基础。”杭州“站上两万亿”这一年,经济结构中展现出了更硬核的色彩:2023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4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2022年增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稳住了工业基本盘。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2023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全国都低一些,比起工业强城,杭州经济“硬核”色彩稍有欠缺。

  这种声音,显然忽略了“势”。

  一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之势。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谈到了经济发展会带来人的需求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比重会上升,但到了一定阶段后,制造业比重也会下降,然后服务业占比会从较低状态逐渐上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上海作为我国城市经济的“老大哥”,曾经历过工业阵痛期,最终工业又支撑起了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而杭州工业,在数字经济高歌猛进时,曾历经退二进三、低散乱整治、腾笼换鸟等阵痛,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过程,正确对待,就能扭转乾坤。

  一种是杭州提振工业的行动之势。

  杭州的工业,正在回升。早在2019年,杭州就启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自此,杭州工业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止跌回升。尤其是2021年后,回升速度逐年加快。2023年,杭州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9.9%,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25年,杭州还要将工业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从不到10%拉升到15%。

  提振工业,杭州在后亚运时代有新计划。在杭州市委部署实施的“十大攀登行动”中,“实施‘双新’提能攀登行动”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双新”提能,将让杭州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统筹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两万亿背后的

  高质量新样本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三面云山一面城,在不少人印象中,杭州以旅游见长。随着“一江春水穿城过”的格局拉开,过去20多年,杭州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向上的增长曲线。

  回头看2022年,杭州GDP来到1.89万亿元,2023年冲2万亿元似是“临门一脚”。事实如此吗?

  每一个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错综复杂的。就像杭州的经济,互联网上的城市话题,只要说到杭州,总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论经济总量,杭州在2022年排全国第九,前面还有成都、苏州、重庆、武汉等强二线城市;但论细分经济指标,各种维度,杭州绝对能打。世界500强企业,杭州有8家,居全国第四,超过广州;上市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居全国第四,超过广州;个税收入排全国第四,超过广州;独角兽数量,居全国第四,与广州并列;42家中国民营企业入围中国500强,连续21年位列全国第一……

  这种矛盾的存在,实际上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两大逻辑主线:一条是规模壮大,一条是结构升级。

  “杭州经济非常吻合‘高质量’的特点。”浙江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说,改革开放后,受益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先发头部城市用更短时间进入“两万亿俱乐部”。如从1万亿元进入2万亿元,上海仅用5年,北京、深圳和重庆则用了6年。

  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粗放型显然行不通了。“这时更需要依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去驱动城市经济体量的跨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秦诗立说,在事实中可见,2万亿这道“线”,越来越难以跨越:杭州花了8年,用时比“前辈”们更久。

  过去一年,杭州“站上2万亿”,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完成。

  从宏观形势看,全球经济大势不容乐观,仍然处在一个变局之中:原来,中国既没有太多技术,也没有多少产业基础,但有的是生产要素,所以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往中国转移,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工厂。而现在,全球治理秩序正在重构,经济合作秩序随之也在重构,经济全球化分工,在被区域式、分布式供应链替代。

  这一变局,恰恰折射出了杭州的困境:杭州有海康威视、大华等大量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全球的企业,“脱钩”的影响处于企稳回升的阶段。而原本一马当先的平台经济,杭州也处在二次冲锋的关键节点。

  一切的一切,都在透露一个信号:站在更长周期看,杭州“站上2万亿”,绝非易事,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尝试,是“大国大城”中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拼出“大国大城”的

  光明未来

  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城市群的崛起,已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一个又一个经济强劲的城市,就像“行星发动机”,为现代化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最强动力。

  “大国大城”,不是千篇一律。每一座城市,都要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质,去“求解”属于自己的赛道,最终拼出我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轮廓。如上海在我国最早开埠,开启了物理空间的全球塑造,是我国最早期的通商口岸,因此国际化程度最高;深圳是改革开放先行地,“三来一补”的集聚和发展,奠定了强大工业基础,是新晋的全国工业第一城,加上科技赋能,又演变成科技产业高地……

  眺望未来,“大国大城”的竞争依然激烈。目前,我国进入“三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有五个,而成都、苏州虽然还有距离,但也已经咬准了3万亿的目标。如成都在2022年成功跃升两万亿后,提出到2027年GDP要达到3万亿;苏州也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GDP迈上3万亿,并将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发力,要形成4个万亿级。

  但是,一座座“万亿之城”“两万亿之城”“三万亿之城”的进阶,绝不是经济数据简单相加,背后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自我强化循环,会进一步强化优化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以及对全国发展的带动力。

  这种趋势,在陆铭所撰写的另一本更为人熟知的书籍《大国大城》中有所预见。当有些人还在讨论大城市承载力过载时,他从比较全球经验角度,别具只眼地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大国大城”的竞逐,注定会愈发激烈。作为“两万亿俱乐部”的新成员,未来杭州后发先至的优势在哪?答案依然是统筹城市内涵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体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对城市治理方式、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杭州补齐了地铁、快速路等民生短板。但大体量GDP,意味着更多元化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必须充分调动各个经营主体活力,还要照顾各色各样的需求和诉求,这要求治理模式要更富弹性、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而这恰恰是杭州的优势。

  “大国大城”的竞逐,与数字经济的迭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向数而生是同步的。“杭州的信心更是充足的。”在秦诗立看来,越到高能级城市的竞争,经济形态的领先,就越比产业结构的领先更重要。杭州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三大高地,经济形态比大多城市都要领先一步。让数与实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将是杭州面对“大国大城”的自我求解,也是杭州充满光明的未来,甚至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未来。

  当杭州成为第8座迈入“两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后,连日来,外界已经开始更频繁地从杭州的身上,去对比、去追溯、去展望:杭州是一座怎样的“大城”?杭州如何成为今天的“大城”?杭州未来要如何继续竞逐“大城时代”?翻开《杭州“两万亿”攀峰记》,答案就在其中。


浙江日报 今日杭州 00013 杭州“两万亿”攀峰记 2024-01-31 浙江日报2024-01-3100007;浙江日报2024-01-3100008 2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