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今日杭州

用“稳”“进”两个关键字打开经济大区年报

高新区(滨江):创新引领 数实融合

  从万亿到2万亿,杭州给了自己八年,恰好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从申办到办会的时间。从2015年的790亿到2023年的2468亿,八年间,高新区(滨江)的GDP也接连迈过千亿级、两千亿级大关,助力杭州攀登,并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作为全省面积最小的县级行政区,高新区(滨江)对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却占到三成,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约两成,上市公司突破72家,实现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市公司……高新区(滨江)传递着杭州数实融合的产业走向,这也是未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变革的主线。

  过去一年,虽面临多重压力,高新区(滨江)经济运行却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在稳进提质中扛起了创新强区、产业大区的责任担当,用高新区的“稳”与“进”为全市打赢“经济翻身仗”作出贡献。

  “稳”,从何而来?

  锚定数字经济核心赛道

  涵养软硬结合产业气质

  高新区(滨江)是观察杭州这座“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一个窗口。2023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其中,高新区(滨江)的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达1800亿元。也就是说,高新区(滨江)以一己之力贡献了其中三成。

  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之强、之先进,更在于表现出软硬一体的鲜明特色,数据即是印证:高新区(滨江)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83.4亿元、增长7%,总量列杭州第一,杭州“工业第一区”的称号名副其实。

  “2023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比2022年高了2个百分点,滨江贡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高新区(滨江)经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不过,要知道,高新区(滨江)的面积仅占杭州全市的千分之五,所以我们一直谋求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螺蛳壳里做道场,高新区(滨江)是如何为杭州冲刺2万亿作出贡献的?

  ——选对赛道,从发芽抽枝到聚木成林。

  为数字经济延链补链,杭州提出要构建智能物联等五大产业生态圈,高新区(滨江)则浓缩着杭州的产业画像。业界有这么一句话,全球安防看杭州,杭州安防看滨江,足以折射高新区(滨江)的产业集聚程度。

  围绕视觉智能产业,高新区(滨江)正加快实现“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目前滨江集聚了340余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领域企业,更是跑出单项冠军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6家。整个高新区(滨江)的智能物联产业可以说占据杭州的“半壁江山”,2023年1—10月,杭州市智能物联产业营收为6564.7亿元,其中高新区(滨江)占2707.1亿元。

  推动优势产业向新领域延伸,高新区(滨江)还以“中国视谷”牵引数字安防、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加快向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硬件、数字健康等新兴产业突破,并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围绕极弱磁大设施、白马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布局量子信息、零磁医学、双碳等未来产业。

  ——延链补链,总部企业裂变,遍地开花。

  2023年,杭州首次认定总部企业468家,高新区(滨江)“霸榜”,一区贡献了99家,比排名第二的区县整整多出40家,光物联网小镇一个产业平台就有21家。

  高新产业具有极强的裂变属性,龙头企业的裂变发展,也被称为“沿途生蛋”模式。比如说海康、大华股份累计裂变出26家规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有21家之多,其中不乏萤石网络、零跑汽车等上市公司,这些上下游企业也成为高新区(滨江)“稳”“进”的强龙头。

  ——跳出自身,一区拓展多园,探路产业共富。

  这个以自研技术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工业第一区”,正向周边持续发挥辐射带动力。总部位于滨江的吉利集团把极电项目放在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中的富芯项目已通线投产。2023年,两个合作园(区)共落地产业项目21个,完成投资50.7亿元,实现产值37.1亿元。

  杭州正在深入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杭州市委、市政府赋予高新区(滨江)“两廊”联动核心节点定位,借“一区多园”模式,高新区(滨江)作为重要的产业策源地,在整个杭州的枢纽地位将再提升。

  “进”,打什么牌?

  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以新质生产力蓄势未来

  2024,是“国际滨”全面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奋进之年,高新区(滨江)定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的全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如何稳存量、拓增量、挖潜量?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率先试水——“中国数谷”官宣以来,“三数一链”不断取得新进展,杭州数据交易所已落地揭牌,这也是2018年以来全省唯一一家以“所”来命名的数据交易机构;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上线,未来可作为数据流通交易的“发票”;数据高效流通专用网络的“数联网”呼之欲出,首个枢纽节点建设已启动,未来可以实现异地节点互联互通。

  颠覆性技术国际对决,加速抢跑——“我们要建的是世界上最灵敏的传感器。”依托杭州极弱磁大装置,房建成院士领衔的团队将代表中国参与科技变革竞逐。以这个国之重器为原点,高新区(滨江)规划了一座37平方公里的“产城人”融合新城,即“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它将促进“江南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南北联动,支撑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轮轮超前谋划,高新区(滨江)在后亚运时代率先起势,“一园三谷五镇”的全域产业框架已然全面拉开,AIGC、智能网联车、声音经济等新产业赛道正在迸发。

  把优势产业集群做强、让新兴产业赛道萌芽,关键在于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高新区(滨江)正在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出台总部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专精特新等专项政策,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动现代产业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互补的生态圈,让企业梯队更有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以改革,破题空间之问。“我们正在把工厂‘搬上楼’,位于智造供给小镇的第一工业综合体,已有首批十余家企业入驻。”这种向天空要产业空间、供地供楼双轨并行的新路子,被称之为“工业上楼行动”,它也是高新区(滨江)做强产业腰部力量的法宝之一。截至2023年12月,杭州五分之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高新区(滨江)贡献。

  用改革,回应企业之需。“我们的体制机制有个显著特点,‘小政府、大服务’。”高新区(滨江)审管办有关负责人列了一组数据,“前不久,我们对整个政务大厅的全年业务量做了梳理,发现线上线下加起来有200多万件。这么多的业务统筹在同一个政务大厅内进行办理,对于窗口专员来说,业务浓度其实非常饱和。”眼下,高新区(滨江)正在全域打造一核多点全覆盖的“1+6+X”企业综合服务矩阵。未来企业除了可以去“1”(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办事,不出大厦楼宇就能在“X”(全域产业社区、暖企小站)内获得增值服务。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将是我们2024年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目标所向。”高新区(滨江)党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城”,怎样进阶?

  释放亚运“长尾效应”

  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经济体量跨过大关,意味着城市能级来到了新的起跳点。如何拉长亚运“长尾效应”?杭州正在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按照规划,高新区(滨江)全域都是核心区。在后亚运效应加持下,种种机遇被不断放大。

  “我们将以‘大小莲花’为核心,统筹约1.1万平方米范围的沿江景观带,将奥体滨江区块打造成浙江省第一个4A文体景区和滨江区第一个4A景区,计划在2024年底前完成申报评定。”亚运会一结束,“大小莲花”就迅速由赛转运,共接待市民51万人次。

  后亚运时代,这里既是城市新封面,也是总部经济策源地。高新区(滨江)将高标准推动奥体滨江国际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更多研发型、管理型、结算型总部落地,推动形成高端总部集群,全面支撑杭州打造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标杆城市。

  不妨以客“流”为切入点,来观察亚运带来的集聚效应——“大小莲花”丝滑转场,演唱会场场连开,不少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大呼“一票难求”“上座率高”。在亚运加持下,2023年高新区(滨江)社零比上一年度增长3.9%,其中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7.5%,增速位列杭州第二。

  人才“流”,则为“硅谷天堂”英才蓄水池扩容。“过去一年,高新区(滨江)新引进人才超4万,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硕博人才引进总数,都继续保持全市第一。”高新区(滨江)党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还有一波硬核的“外资流”。外资持续加码“国际滨”,用“真金白银”投自研技术一票。高新区(滨江)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举例,2023年,高新区(滨江)实际利用外资达9.6亿美元,其中高技术外资占比86.06%,高技术外资占比之高,足见滨江产业已经来到价值链的更高端。加码消息频频传来,浙江中控全球存托凭证于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募集资金总额5.65亿美元;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后者15亿欧元战略投资入股……

  得益于开放能级高、制度先行早、数字经济强等因素,2023年,高新区(滨江)实现数字服务贸易额746.07亿元,同比增长20.05%,占全省的28.84%,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均居全省第一。“国际滨”作为杭州乃至浙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正逐渐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变革的一个窗口。

  在不断提升开放能级的同时,高新区(滨江)诞生了不少先行先试的经验,走向全省全国。“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等两个案例,就入选了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我们要让全世界的资源成为我们的资源,让全世界的市场成为我们的市场。”高新区(滨江)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发挥后亚运效应的关键之举,便是坚持开放图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断提升链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

  迎风而上、乘势而起,是为“弄潮儿”。后亚运时代,“国际滨”,正站上新的高度蓄势起跳。

  (本版图片由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今日杭州 00017 高新区(滨江):创新引领 数实融合 2024-01-31 浙江日报2024-01-3100007;浙江日报2024-01-3100011;浙江日报2024-01-3100018 2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