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搭乘“万人进城看大戏”大巴,新昌83岁老人达成人生“第一次”——

在大剧院看戏的感觉,真好

  本报新昌1月29日电 (记者 周楷华 郑培庚 共享联盟·绍兴 俞颖颖 通讯员 吴文博) 第一次走进尹桂芳大剧院,83岁的王生波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兴奋。柔软的红毯,舒适的座椅,还有舞台上炫目的声光电特效,一切显得新奇而有趣。“这是我第一次在专业剧院看大戏,和村里看戏的感觉完全两样。”找不到更多的赞美之词,王生波连说了三个“好看”表达激动之情。

  29日,新昌县启动“万人进城看大戏”东茗专场文化服务活动。一大早,10辆文化大巴载着近500名老人从东茗乡直奔新昌城区,用一天的时间邀请老人观文化地标、品爱心美食、看调腔大戏,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高品质文化服务。

  这场特殊的文化之旅,让王生波达成了多个人生中的“第一次”。在唐诗之路博物馆,王生波第一次登顶天姥阁俯瞰新昌城区,见证家乡的翻天巨变。“看,那条就是新昌江,我记得年轻时只有一座木桥,现在已建成十多座大桥,变化真大啊。”在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王生波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舞狮表演,感受传统非遗的文化魅力。在尹桂芳大剧院欣赏调腔大戏《白蛇传》,更是给了王生波终生难忘的观感体验。临走前,他笑着和记者说:“真是快乐的一天,幸福的一天啊。”

  大部分参加活动的老人,都和王生波有着同样的经历。“很多老人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看过戏,但走进过大剧院的却寥寥无几。”东茗乡宣传委员张晖告诉记者,得知可以看大戏、游博物馆,老人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81岁的王绿喜曾经是村里调腔剧团的后台演员,吹得一手好笛子。对调腔有着特殊感情的他,自从剧团解散后已经20多年没现场看过大戏了。他坦言,虽然现在有钱有闲,但如果让他一个人到新昌县城游古街、看调腔,还是有些露怯,不敢来。“今天能有这样的活动,我真的觉得机会难得,一定要参加。”老人深有感触。

  近年来,新昌县不断提升文化惠民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但在“送下去”的过程中,新昌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新昌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立新告诉记者,以前送文化下乡时,舞台设备都是临时搭建的,影响演出效果,虽然随着文化礼堂的建设演出条件有了大幅提升,但舞台效果和大剧院依然存在差距。“新昌山区地广人稀,最远的自然村跑到文化礼堂需要半个小时,很多村民也不愿意来。”陈立新说,最尴尬的时候,台下观戏的群众还没有演出人员多。

  能否打破单一“送下去”的传统文化供给模式,采取“接上来”的模式邀请老人们进城享受文化大餐?有了这个大胆的设想,新昌县委宣传部创新设计了“万人进城看大戏”活动,交警、卫健、交通、公共服务集团、演艺集团、属地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动参与。1月23日,小将镇专场作为本次活动的首演,已让500多名偏远地区的老人享受到进城体验的文化大餐。

  为了让老人能有更好的体验感,享受更暖心的服务,新昌多个部门也是费尽了心思。如全面调动县城“一老一小”服务资源,在“长者中心”“梅湖中心”“羽林综合体”“鼓山邻里中心”4个点位,为老人准备了一荤两素的中餐。“饭菜都是按照老年人的口味准备的。”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洪丹琴告诉记者。

  “我们一共准备了七八台精品戏,将在之后的活动中轮番上演。”新昌县演艺集团调腔剧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能让山区群众享受到别样的视觉盛宴,他们挑选的都是场面宏大、热闹喜庆、深受百姓喜爱的大戏,时长一般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大家看完后还能赶回家吃晚饭。

  新昌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昌将开展15至20场“万人进城看大戏”活动,每个偏远乡镇安排一至两场,预计能为1万余名山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在大剧院看戏的感觉,真好 2024-01-30 26617182 2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