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法治护航浙江千万市场经营主体——

“加减乘除”,让营商环境优上加优

  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有个词很热——营商环境。

  《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炉、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热议……无不吸引会场内外的关注。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千万市场经营主体就像一棵棵树木,茁壮成长离不开营商环境这片土壤。通过积极有效的法治手段加以保障,能让营商环境优上加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去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浙江公布“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浙江在万企评营商环境中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的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地区和示范项目数量也居全国第一。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成为浙江亮眼的特色与优势。这些实打实的举措,概括起来是“加减乘除”四道法。正是集成发力,收获了广大企业的认可。

  “加”,涉企制度供给更优质

  去年5月,一起纠正公告在省市场监管局网站发布,对象是新昌县政府。

  事情发生在2020年。当时,新昌县政府印发了相关协调会纪要,规定县学校食堂大宗食品综合配送公开招标按配送区域分Ⅰ、Ⅱ类进行,其中Ⅰ类招标明确为县域范围内设有食品配送中心的本县准入配送企业。经招投标,一家新昌本地企业中标。2022年,省市场监管局依法立案调查,认为这种行为排除、限制了具有相应资质的外地企业平等参与相关市场竞争,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被调查后,当事方终止原有合同,重新发布招标公告。

  这是浙江雷厉风行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虽然全省各地出台了大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政策,造成部分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不仅是依法治理的不断进步,也是现代政府转变施政理念、力求高效有为的自我要求。

  在浙江,围绕公平竞争,开展专项整治和交叉检查、通报典型案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已成惯例,也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进一步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期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办法》。这是相关领域的全国首部政府规章。

  《办法》规定,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未经公平竞争审查或者审查不通过的不得出台。

  “减”,企业的负担轻了

  临近春节,常山个体户张磊的洗车店生意兴旺。店前台摆放着检查记录,距上次有关部门来执法检查,已有一段时间。在他的印象中,以前“今天这个部门来查,明天那个部门来查”,让他疲于应付。

  而如今在浙江,对企业的检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几个部门拿着一张清单“综合查一次”,检查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对跨领域、跨部门的疑难杂症现场沟通解决。

  2022年,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经过2年多改革,行政执法质效提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全省开展“综合查一次”1.86万次,检查户数49.1万家,减少扰企扰民26.9万户次。

  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到处找部门”变为“找一个政府”。但仍有人反映:一些地方仍存在标准打架、小过大罚、天价整改等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浙江将以增值化改革理念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10项措施、22个创新点。

  比如,“亮码检查”,对执法检查“统一赋码”,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必须出示行政行为码,企业可以监督评价。

  比如执法监管“一件事”,全面梳理涉及多个执法主体的相关事项,明晰责任,形成执法监管清单,重点解决“多头管、三不管”问题。

  再如“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目前已在全省26个执法领域建立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

  这套“组合拳”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能有效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最小化以及为民服务效益最优化。

  “乘”,放大法治服务倍增效应

  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一流的政务服务,法治服务也是其中之一。

  多年来,浙江从资源小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关键在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政务服务上为广大企业提供便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

  “形象地说,过去是‘做减法’提高政务服务的便利度,现在是‘做乘法’提供各类衍生服务,发挥增值作用。”省司法厅负责人说,这切中了当下企业所需。

  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被认为是浙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牵引性抓手。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从法治角度来说,就是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综合集成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打造企业涉法高频需求“一类事”服务场景,构建普惠基础上的市场化涉企法治服务新生态。

  具体怎么做?因企施策——

  对初创期企业,提供“预约式”指导服务,由执法部门“组团上门”、律师开展“法治体检”,帮助排查风险隐患;对成长期企业,提供解决商业纠纷、企业信用修复等服务,高效化解争议;对成熟期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投资并购等更专业化法律服务,并提供更精细化涉外法治服务,助推企业“走出去”;对转型期企业,提供破产重整、清算等法律服务。

  增值服务,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作为外贸大县,桐乡近年来不少企业因为缺乏涉外法律知识常常“吃闷亏”,一旦遇到处理不好的涉外纠纷还会面临高昂的律师费、诉讼费。

  为帮企业“脱困”,去年,桐乡市司法局、市商务局挑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法律专家,成立了“出海”法律服务团,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保障。同年8月,该法律服务团帮助桐乡某外贸企业成功追回了160余万元海外货款。

  “除”,精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浙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另一条新赛道是,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合法合规,听起来容易,但有些企业涉案了、企业家违法了,甚至还不知道为什么违法。

  近几年,不少商家纷纷投身直播带货的热潮,带来了“最低价协议”等现象,但这种行为到底合不合法、违不违规却缺少监管。一些地方直接亮出了态度:杭州去年出台《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引导行业合规经营,其中就明确了直播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

  同样在去年,温州湾新区通过招引头部企业、共建研究院、引入高层次人才等,深化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中国眼谷”建设,但当地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法务缺失的风险点,有关部门上线“合规指导服务”功能板块,为企业提供“合规体检”,帮助企业纠正上千个涉法风险问题。

  与其雨天盖苫布,不如晴天修屋顶,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要未雨绸缪。为精准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浙江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组织法律专业力量,编制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指引,形成“一业一册”合规指南,其中省级指引24件、地方指引74件、行政指导清单150余个,让企业提前知晓法律“底线”、自觉不触“红线”。

  “规范,就像筑起一道‘防火墙’,是对市场经营主体的支持与保护。”省司法厅负责人说,今年我省将力争再形成至少15部合规指引,实现精准普法、源头预防,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加减乘除”,让营商环境优上加优 2024-01-27 26611414 2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