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2023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首破4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首破2万元

两个“首破”背后的奥秘

  浙江农民收入再创新高。

  省统计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3%,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更为难得的是,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增速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万元。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过去一年,浙江农民收入跑出加速度: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

  两个“首破”、两个“快于”,揭示了浙江农民增收的奥秘所在: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发力“扩中”“提低”、打出“促共富”组合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持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内涵。

  4万元,怎么来

  浙江农民的“钱袋子”,承载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也是浙江奔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成绩单。

  40311元,怎么来的?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的浙江省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主要指标显示,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关键拉动力是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幅达12.7%;工资性收入虽不是增速主力,但以23825元的贡献,在收入总量中占据近六成份额;转移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也稳步提升,分别增长8.1%和7%。

  经营性收入历来是浙江农民收入的长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目前,浙江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

  在“千万工程”的持续迭代中,美丽乡村不断催生出多元新业态,农村电商、农旅融合、民宿经济,一、二、三产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就采用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为亲子游热门地,带动周边3个镇9个村的村民就业、增收。

  牧场承载着“两头乌”养殖标准示范厂的功能,却不是传统牧场的样子:猪舍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喂料、清理、新风系统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闻不到一丝臭味。小朋友可以参观小猪的养殖全过程,也能在游乐园玩耍。

  分区域看,嘉兴连续第20年摘得浙江农民收入“榜一”。2023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城乡收入比1.53:1,继续保持全省最优;丽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0811元,增幅全省第一,达8.2%。

  “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内部来看,不同区域在发展资源、发展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全力缩小区域差距,需要准确把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律性,因地制宜创新施策,做大农民收入‘蛋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持续突破“天花板”,浙江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经济承压,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仍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水平,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较快增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说,6.1个百分点的“胜势”殊为不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26县是重点、也是难点。

  “浙江山区经济产业发展中,特色农业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黄祖辉说,这类产业就业面广,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山区市场空间,让更多山区居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也正是这一因素,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浙江不断强化联农惠农帮扶机制。山区26县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最快的龙泉,去年全面实施山区共富提效行动,制定联农带农机制、低收入农户“菜单式”帮扶等系列政策。

  在龙泉市竹垟畲族乡金田村,8个村联手投资建设黑木耳共富基地,利用水稻轮作空档期,半年时间,带动44户低收入农户增收70余万元。

  “低收入农户采购加工好的菌棒,交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可享基地保底收益、菜单式帮扶资金补助等收益,有条件的可优先在基地务工、学习产业技术。”龙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泉将进一步推广竹垟乡黑木耳产业共富模式,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参与当地特色种养业项目。

  聚焦“提低”,去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小型到户产业项目31562个,实施来料加工岗位和场租补贴政策,还开发了4万余个公益岗位,优先聘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

  挖潜“扩中”,浙江创新“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机制,促进周边乡镇强化优势资源互通、共享发展经验,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加速区域内村庄共同奔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强村公司2240家,入股强村公司的行政村15226个,2023年利润20.72亿元,其中年分配金额18亿元,入股村村均分配收入11.83万元,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在云和,各地强村公司发挥山海协作优势,在宁波、杭州等地设立山海共富窗口门店,推广“农民接单种植、政府服务指导、村社监督收购、强村公司销售”的“全域订单农业”运营模式。2023年,云和县累计销售“消薄”产品155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00余万元。

  增收“密码”升级

  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到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5元,再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30元,回顾浙江农民收入破万历程,每迈上一个万元台阶,浙江的“用时”越来越短。这背后,浙江农民致富创收的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增收致富的链条拉长了。浙江农民的产业增收动力,不光来自田地里的初级农产品,更来自整条产业链的增值赋能。

  拿火爆长三角的宋柚汁来说,过去三年,其销售额从2021年的3500万元攀升至2023年的6亿元,去年带动常山县农民增收超12亿元。像这样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浙江已建成92条,总产值达2800多亿元。

  “去年,浙江先后发布2批共200个名优‘土特产’榜单,梳理了1040个全省‘土特产’。”省农业农村厅共富专班相关负责人说,着力畅通全产业链资源要素,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浙江将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创意农业,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0条。

  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年轻了。温州年货节上,乐清85后农创客刘彬青卖新品石斛糕卖到手软。乐清年产铁皮石斛鲜条占全国总产量的30%,是全国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生产种植基地。去年,当地引导大批新型农业主体、农创客群体乘势而上,创新研发出石斛饮料、糕点、零食、预制菜等一系列百余种特色产品。

  放眼全省,浙江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6.2万名,他们的创业领域覆盖种养加、产供销、乡村旅游、乡村运营等全产业链,带动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投身家门口的“新产业”。

  乡村资源的“变现”方式多元了。从浙江农民的收入构成看,财产性收入占比还有较大潜力空间。浙江加快激活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扎实推进十万宗闲置农房盘活计划,2023年度新增盘活闲置农房4.93万宗,新增盘活价值31.75亿元。

  突破4万元之后

  农民增收是一个老话题,又连着一个个新课题。对浙江来说,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仍任重道远。

  稳定就业是老百姓增收的关键。但受教育程度、职业素养等因素制约,农民群体持续稳定增收动能还不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能力,浙江统筹推进农民短期培训、农民学历教育、农民在职研修,培育“建德豆腐包师傅”等农民培训促富品牌,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创业技能,持续拓宽农民群体就业创业渠道。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要靠改革激发后劲。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浙江以村强推动农民收入“水涨船高”。2023年,全省有94%的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56%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万元以上,台州路桥、绍兴柯桥等地更涌现出一批村集体经济“百万元村”。

  “改革的目标不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要为提能升级乡村产业、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留出空间。”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改革处相关负责人说,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正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农民收入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虽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降低,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仍在扩大。

  聚焦聚力缩小“三大差距”,政府工作报告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等方面提出新目标。

  “缩小‘三大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核心,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更快增加,会带来另外两个差距的缩小,要持续不懈地抓下去。”黄祖辉认为,山区海岛县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用好自身资源禀赋,更需重视资源利用和空间优化,加快县城和镇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市优质要素的“两进两回”。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两个“首破”背后的奥秘 2024-01-25 26606533 2 2024年01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