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的“稳”“进”“立”看劲往何处使
本报记者 潘如龙 周宇晗 吴晔
2023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高于全国的5.2%,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民营经济中心主任潘士远。
信心从何而来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您认为浙江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有哪些优势?
余淼杰: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些年来,浙江大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不仅有国家实验室、高校等科研机构聚力攻克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很多企业也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自主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我建议继续聚力数字化,大力研发数字技术,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同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实现“数实结合”,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潘士远:近年来,浙江加速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学研的相互结合更为紧密、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形成。2023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4。
记者: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在您看来,浙江的营商环境有哪些优势?
潘士远:浙江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保障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权利,制定出台全省域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提升要素流动性,靠前推出“3个70%”的要素保障机制;三是保护经营主体产权,依法依规切实保障经营主体的合法产权;四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创新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正在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充分彰显了浙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余淼杰:在我看来,浙江营商环境的最大优势在于降低企业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浙江通过不断创新政策供给,已经让企业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特别是去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推广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过去的“便捷”,到现在的“增值”,更强调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全周期、全链条,体现的是政府治理理念和能力的系统性变革,必将在更深层次上促进各级政府和市场的有效互动。
记者: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您怎么看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胜势?
余淼杰:浙江能成为民营经济大省,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藏富于民”。一方面,浙江人骨子里就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尊重和支持民间投资创业的热情,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深化数字化改革、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条政策、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等。
潘士远: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浙江的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不畏艰险、主动求变。从企业数量看,2023年,浙江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001万户,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从发展质量看,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91.4%,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合计达3.93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八成,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的坚实性愈发夯实。
优势如何发挥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和水平。当前形势下,您认为如何千方百计稳外贸优外资?
余淼杰:首先要认识到,浙江是出口大省,出口形势的严峻主要体现在物流的不畅通上,特别是中东红海地区冲突加剧,对国际航运造成了冲击,短期内可能导致集装箱运量和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是,欧盟国家对中国产品仍有较大的需求量,所以浙江可积极开拓中欧班列,继续向北开放。
第二,浙江可以通过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和进口规模的扩大化来推进商品贸易的发展。如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加强与日韩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对接。
第三,要创新吸引外贸外资的形式。比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用自然人文资源吸引外国人来浙江旅游、投资、兴业;发挥浙江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和数字经济优势,创新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等业态;锚定国家所需,在绿色贸易上有所突破等。
潘士远:下一步,宜抢抓一大机遇、发挥两大优势,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一是靠前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机遇,高水平打造重要枢纽。以宁波舟山港、“义新欧”中欧班列等为抓手,立足优势产业与知名产品,持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潜力。不断提升“良渚论坛”国际影响力,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文化软支撑。
二是充分发挥浙商与数字经济优势,支撑浙江开放发展再上新台阶。发挥200多万浙商遍布全球的优势,“以侨为桥”,深化与他国经贸人文往来。推动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等新产品乘风出海,推动数字服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记者:眼下,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存在信心不足等问题。您认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优化民营企业的预期?
潘士远:可在以下四个方面系统发力:一是着力营造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市场准入、产业发展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文件制度,要继续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二是着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持续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三是着力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破除民营企业在人才等创新要素使用中的堵点卡点,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是着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良好氛围。持续引导正向舆论宣传,扩大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力。
余淼杰:进一步放开市场,实现民营企业公平准入是首要前提。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获取各类生产要素。浙江可以探索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更多领域、更多项目上展开合作,共谋发展。这里的国有企业不仅限于浙江的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央企和其他地区的国有企业。
记者: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如何培育更多投资和消费增长点,激活有效需求?
余淼杰:在增进投资方面,建议积极对接好国家政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这对于促进民间投融资是一大利好。
在消费方面,要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我认为“人文经济”的提出,是浙江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契机。浙江要多多研究这一课题,在厚植人文情怀、丰富文化供给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出民众的消费潜力。
潘士远:新旧动能结构性转化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效需求的释放。对此可在两方面着力:一是“立在当下”。率先给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减税降费,释放投资空间。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链主型企业发挥在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作用,带动产业中下游加大投资、合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破在长远”。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动能、新产品创造支撑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