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代表团代表谈浙江经济如何主动应变
走出去,看到一片新蓝海
本报记者 张留
本报记者 张留
“站在月球看地球,加快壮大‘地瓜经济’”“家门口看到的是问题,走出去看到的是一片新蓝海”“要为布局海外的企业做好服务,让它们放手去搏”……1月23日下午,在杭州代表团审议现场,“地瓜经济”成为热词,多位代表交流浙江经济如何进一步增强韧性。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我关注到一组数据。”省人大代表、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用数据“开篇”。2023年浙江出口总额3.57万亿元,同比增长3.9%,且反超江苏,跃居全国第二,彰显了非一般的经济韧性。他分析道:“这既与产业结构有关,也与主动应变有关。”
外向型经济代表,是汪力成代表给自己的又一个标签。平时,在浙商聚会的场合,他会开玩笑说,自己是第一代浙商中最年轻的,也是一位穿越周期的浙商。
富春江通信集团、巨星控股集团、东南网架集团……杭州代表团的人大代表,有不少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创业的浙商。这些穿越周期的浙商,活了下来,还活得好,最有资格谈韧性。
在物理学中,韧性,表示在变形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更多指向被动。但在代表们看来,韧性,应是主动以变应变。
“今天的世界变了。”这些人大代表一致认为,这个“变”,最底层的逻辑是全球治理秩序正在重构,所以经济合作秩序也在重构——
原先,中国是“世界工厂”;现在,大分工的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式、分布式供应链替代。
怎么办?“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才能抵御大环境对经济的冲击,”汪力成代表现场分析浙江出口总额成为全国第二的原因,“2023年浙江在全国抢先派出商务包机出国抢订单,浙江企业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这些都是以变应变。”
你一言我一语,去年浙江部署实施的三个“一号工程”被频繁提及。“‘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汪力成代表现场又分享了一组数据,以华立在泰国和墨西哥开设的工业园为例,每个工业园面积都超10平方公里,进驻的300多家中国企业中,浙企就有110家。
“站在月球看地球,看到的都是一片新蓝海。”汪力成代表还给出了自己的预判:未来的中高端产业,会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未来的中低端产业,会是“中国创造、全球制造”,不管世界经济秩序如何重构,只要中国制造工艺技术无处不在,抵御风险的韧性就强韧无比。
走出去,会带来产业链转移吗?汪力成代表的答案是:“不会”。他通过调研发现,进驻海外工业园的企业,表现出了三个共性:这些企业去海外投资都是做增量,不是企业平移外迁;这些企业的海外工厂,销售额中的60%供应链来自国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力;70%的企业,其国内“母体”的海外订单不降反增。
“我们可以为出海布局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省人大代表、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剑斌说道。
“我们会投身数实融合新方向,为‘地瓜们’输送数字动力。”省人大代表、网易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刘杰这样畅想。
现场,来自银行、互联网大厂的代表们,为“地瓜经济”各抒己见,气氛愈加活跃。
确实,只有走出去,才会真正发现“地瓜经济”根在国内、藤蔓在全球。
(本报杭州1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