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理论

人文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范式转型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与经济向来都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内涵。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续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根植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体系与时代实践。

  实践与认知的四大变化

  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文价值为内生动能和基本尺度的经济增长观与人类发展理念,意味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范式转型。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与认知变化:

  首先,倡导从资本导向的增长向人本导向的发展转型。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无序扩张的结果。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无休止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殖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逻辑背后的实质是以物为本的逻辑,潜藏着颠倒人与物的主客关系,进而几乎不可遏止地消解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利益和福祉从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剔除出去。西方经济学站在资本逻辑逐利本性上,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缺乏总体性把握人文价值优先性、引领性和导向性。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则强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在现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从“人”的视角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命题,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学。

  其次,整体社会成员的福祉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多年来,党中央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重要的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阶段,浙江把“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开启了“千万工程”新的探索和实践。“未来乡村”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突出人的公共保障、品质生活、人文关怀等民生福祉。比如,绍兴市新昌县梅渚村通过全面创新运营模式,以“国企+乡村”的合作模式为蓝本,将“古今融合,宋风美学”文旅生活小镇作为建设目标,打造符合古村实际的未来乡村九大场景;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通过活化利用闲置资源,对遗存建筑和民居进行新兴文旅业态改造,并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都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交互日益深刻普遍。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化是灵魂》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006年10月30日发表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则高度概括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即“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近期,“冰城”哈尔滨“掏家底”式地向全国游客展示自己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在社交平台裂变式传播的加持下,元旦3天假期里,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在文旅消费中,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质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文旅市场也因此进入通过文化创意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

  最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包括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能力。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与经济的五重关系

  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文化繁荣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繁荣融为一体。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经济学范式的重要性体现在文化赋值经济、文化助推经济、文化经济互化、文化经济协同、经济扎根文化上,可以通过归纳我国在人文经济上的实践与探索经验来洞见文化与经济的多元关系。

  第一是文化赋值经济,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人民群众消费新空间。以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前为例,各类细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资产与知识相对独特,产品边界较为清晰,任何想要进入对应产业的新生力量都需要跨越不同的准入经济门槛、文化门槛。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各类产业活动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边际成本也随之减少,各类不同的生产要素不断寻求最佳组合,力求以最优姿态重新进入市场。旅游、动漫、直播、短视频等以新的姿态重新挺进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创新,使之融入现代生活,提高其市场价值。如故宫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开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商业价值。不断构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文化对经济的赋值增效。

  第二是文化助推经济,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尤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为代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以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为例,浙江乌镇、江西婺源、云南丽江等地通过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提升过程。

  第三是文化经济互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目前,我国文化与经济的转换与发展还处于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阶段,需要在深入挖掘创意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文创意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用,通过品牌打造、优化质量、增加附加值等举措,推动文化与经济产业在产业链上向纵深拓展、延伸,引领衍生产品、配套服务、品牌服务、市场营销等实现长尾效应和联动发展。如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将旧时的里弄文化与现代艺术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消费场景,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转化和促进;北京的798艺术区,通过打造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形成了文化经济互化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第四是文化经济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与时俱进和协同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现代管理值得借鉴的智慧,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形成良好的商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等,有助于限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物欲主义和功利主义,促进市场活动的规范有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促进人文经济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是经济扎根文化,盘活文化资源的同时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中国丰厚的文化基因,文化搭上经济的快车,经济激发文化的价值,在激活数量巨大的人文资源存量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文化供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从市场角度来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正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转向自身“造血”,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随着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的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转型升级为经济“硬实力”,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人文经济学命题的提出,是顺应全球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实践与认知变革,在学理上树立了中国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是以人文价值为圭臬促进经济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理念的范式转型,也必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执笔人:魏鹏举,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钟艺聪,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9 人文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范式转型 2024-01-22 浙江日报2024-01-2200005 2 2024年01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