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老酒与“和菜”

  说起绍兴老酒,几乎是无人不晓,说起“和菜”怕知者甚少。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参加了工作,单位是镇上的搬运站。搬运站里当然是做搬运工,或装船卸车,或短途驳运,那时的机械化还不发达,工作全靠一支扁担一双手,或一辆双手拉的车,干的就是体力活。旧时称搬运工叫“脚板”,意思就是一脚一脚地挣铜板。

  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吃得下饭才干得动活,可对我们搬运工,似乎还得加样东西,那就是——酒。初来乍到,几位前辈就开始向我灌输酒的好处,什么舒筋活血,什么通气解渴……最主要的当然是消除疲劳。一天下来,无论身体多么劳累,只要晚饭时喝下一杯酒,再借着酒劲美美睡上一觉,第二天依旧生龙活虎,力气倍增。

  果然见有人的水壶里,有时灌的不是茶水而是酒。当然这酒,大多数也就是我们绍兴的特产——绍兴老酒。那时的绍兴老酒,可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还得凭票——酒票。计划经济时代,什么东西都要票,粮票、布票、煤球票、肉票……酒票也是众多票证中的一种。

  不过,比起其他票,这酒票相对来说要宽松一些,特别是当时的饭店、小酒店之类,总有一点计划外的绍兴老酒供应。数量不多,也得限量。可最主要的是你得在店内就餐,说明白一点,不同时点上一只冷盘、热炒,那酒只能与你拜拜。于是,像我们这些没有酒喝好像吃不下饭了的搬运工,总会时刻留意这种讯息,哪怕袋里的人民币实在有限,去闻闻酒香也是好的。

  这一天,已临近中午快下班,调度又下达了一个加急任务,说有一批货要拉到火车站临单房,中午十二点要装车。从镇上到火车站,少说也有三里路,一个来回,肚子是毫无疑问要饿得“咕咕叫”了。服务业就是这样,一切都得以顾客为重,尽管这种加班、加点的活心里并不乐意,但找上门了就容不得推脱,带班组长一声令下,一个个还是加快步伐。

  货准时拉到了车站,任务完成打道回府。忽见车站饭店大门边墙上,贴着一张红纸黑字的告示,脚步纷纷慢了下来,驻足一看,仿佛更觉迈不开了步。告示上写着:凡进本店就餐者,免票(酒票)供应绍兴酒(元红)半斤……

  “哎哟——元红酒难得吃……”不知谁嘴里嘀咕出了声。带班组长首先提议:早已过了饭点,哪里吃也是吃,不如这里吃算了,当然是愿留的留,要走的走!想不到都纷纷响应,可能就是那张告示有点魔力,把各自喉咙里的“酒虫”粘住了。

  手拉车靠边停好后进了饭店。饭店老板见一下子进来这么多人当然也是喜出望外,一连声地“请坐、请坐……”带班组长见多识广,指着墙上的告示问这酒正宗还是假冒?饭店老板斩钉截铁:“放心、放心,假一罚十!”说着又指指收银台边的一坛酒,(那时的酒都是坛装的)打开坛盖用酒吊吊了一点倒入碗里:“不信先尝尝,刚开坛的,还是开坛老酒……”那酒确实很香,一下子酒香满堂。而坛身上盖着的一个长方形大墨印里,依稀可见“绍兴东风酒厂”的字样。

  正宗元红,“色、香、味”缺一不可,在我们有几个已经成了“酒仙”的人里,要想掺假也确实很难。看看酒色:暗红又透亮;咂咂酒水:涩中带丝甜;除了点头就差一声“好酒”了。但光想喝酒不点菜肯定不行,不知谁又提议:索性来一桌“和菜”,叫肚皮吃得不相信!

  对“和菜”——我倒早有耳闻,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也可算是我们绍兴饮食文化里的一种特色。不知道的以为这“和菜”是一道菜,实际上是一桌菜的统称。

  它既可有冷盘,也能含热炒;数量不限,三五盘也可,八九碗都行。因人制宜,少吃少点,多吃多点,高档的、大众的……当然有几只是常备的菜:譬如绍三鲜、糖醋排骨、红烧鱼块、炒肉丝……但有一点最主要——就是费用各人平均分摊,用现在的话就是“AA制”。

  而“和菜”的由来也有几种讲法:一种说是甲乙双方做生意,感到满意便聚在一起吃“和菜”,也可说是讨彩头——“和气生财”;二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吵架、打架,经过第三人劝和调解,彼此不再结怨也会去吃“和菜”,表示从此“和睦相处”;而多数还是同事之间下馆子打牙祭……大家聚在一起吃“和菜”,确实是人际交往中和睦相处的体现,也能反映一个班组、一个团队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我想现在说的“AA制”,肯定就是早先的吃“和菜”演变而来;而“AA制”的说法,实在还是吃“和菜”更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和睦”理念!

  这真是好酒配好菜,酒好菜也好!大家吃得热闹又开心。虽说区区半斤酒对几个“酒仙”来说“肚里的酒虫都没有喂饱”……但吃酒图的就是这么一种氛围——欢乐、热闹!而我呢——通过这一次吃喝,似乎对绍兴老酒、对“和菜”,特别是工友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相知相识,身子里仿佛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操在升腾,甚至搬运工看似黯淡的人生也变得亮堂起来。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老酒与“和菜” 2024-01-21 26583630 2 2024年01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