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标准引领“先手棋”
浙江全力探索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新路径
顾志鹏 夏 燕
风从之江来。2022年12月,浙江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2023年7月,组织25个市、县(市、区)政府开展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构建形成“1+X”试点推进机制。
一路走来,试点建设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浙江实施意见为主线,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制度供给、锻造标准体系、提升开放能级、夯实基础保障,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径。
开创新局面
顶层设计“立柱架梁”
凡事预则立。试点建设启动以来,浙江主动做优顶层设计,为试点建设“立柱架梁”。
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立省部标准化合作机制,集聚省部资源合力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省政府成立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11个设区市政府设立标准化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推动标准化创新发展。同时,将“先进标准数量”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把“标准化建设”纳入全省综合绩效考评内容,开展对省级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的标准化工作考核。
试点建设过程中,“省市县一体推进”不啻为一条重要路径。
2023年3月,《浙江省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出炉”。紧接着,全省25个地方率先开展省级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锚定“创新开放、质量效益、协调共享”三条赛道,全力探索以标准引领区域和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试点建设过程中,浙江积极提高服务效能、推进规范发展、强化人才激励,不断增强标准化发展支撑。
激活新动能
制度供给“靶向发力”
制度供给是试点建设的驱动力所在。聚焦制度供给侧改革创新,浙江主动提升制度供给水平,营造有利于推进试点工作的制度环境。
在标准创新奖励制度上,设立全国首个省政府标准创新贡献奖,率先构建省市县标准创新贡献奖制度体系。在全国首开先河,探索实施标准融资增信机制。围绕构建完善的发展评价制度体系,每年对5万多家企业开展标准化统计监测。在杭州、绍兴、台州等地开展专利融入标准试点,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产业提升协同发展。
激发新活力
体系锻造“迭代升级”
锻造新型浙江标准体系是试点建设的应有之义。试点建设开展以来,浙江持续推动标准体系迭代升级。
全省制定发布标志性产业链、公共服务“七优享”、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40余个标准体系并抓好落实。
着力提升国内国际标准参与能力,累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5项、国家标准2819项。发展壮大团体标准,600余家社会组织公开团体标准7022项;率先探索“标准+认证”模式打造区域品牌,发布实施“浙江制造”标准3598项。放开搞活企业标准,6万余家企业自我公开标准33万余项,全国排名第二;全国首个出台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细则,率先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
构筑新优势
开放能级“跃升有道”
浙江通过推进重要组织、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全力塑造标准国际化新优势。
承担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小水电等国际标技委,实现浙江零的突破。省部共建金砖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圆满承办2届金砖国家标准化部长级会议。制定实施2轮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连续7年共同举办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服务浙江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深化标准国际化专项行动,带动培育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116名,国际TC、SC主席4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20余项。
滨江区:
聚力标准化“一件事”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钱塘江畔,标准化创新大潮风起云涌。
如何打通企业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标准创新资源获取、标准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堵点、难点?杭州市滨江区通过建设集成服务平台,汇集标准数据、服务以及政策资源,着力在专利融入标准等领域开展试点创新,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工作对企业创新的激发效用、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据悉,滨江区通过在“上马石(企业e服务平台)”上搭建模块,着力实现企业标准提案、立项、研讨、制修订、实施和监测一站式服务、一链条管理、一类事集成,有效破解企业标准研制路径不畅、区内标准化服务资源短缺等难点堵点,企业标准创新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该标准化平台建成后,将立足滨江,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试点做法入选省委改革办“微改革”优秀案例,获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省级制度创新最佳案例,实现以标准集成服务“小切口”取得标准国际化“大突破”。截至目前,该区累计主导参与制订国际标准52项,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落户国际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培育标准国际化人才;在传统产业领域实施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对标达标行动,深入开展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创新改革试点……“国际滨”的标准化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丽水市:
以标准化探索山区共富新路径
怎样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这是摆在生态大市丽水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丽水市立足自身特色和实际,强化标准化顶层设计、政策集成、能力提升,以标准化引领探索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丽水路径,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供给、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增进民生福祉,强力推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
2023年,丽水市立足山系“共富工坊”实践基础,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丽水山坊”(共富工坊)管理规范》市级地方标准,系统完善“共富工坊”标准要素,从党建联建、场地要求、模式要求、运营要求、品牌管理等提出科学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有效推动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目前,全市已建成“共富工坊”837家,带动6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在全省率先开展共同富裕标准体系建设,成功输出35项标准化成果;在全省率先将标准化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将标准制定纳入科技创新券使用范畴;成立全省首个市级国际标准化专家工作站,服务山区共富标准化发展需求。
构建“大花园”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化+生态产业”模式,标准化提升公共服务质效……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标准化答卷在浙西南大地上徐徐展开。
平湖市:
标准强市 创新县域发展模式
如何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将标准化工作的“红利”释放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
近年来,平湖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聚焦产业发展,着眼民生需求,打造县域标准化创新发展新模式。2023年,2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主导研制省级、嘉兴市级地方标准4项,“浙江制造”标准8项。今年1月,1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立项,标准化工作实现开门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长三角分院落地赋能,建立平湖市标准化项目和先进标准培育库,20个政府端标准化项目和56家企业端标准入库,中标长三院逐项评估,梯度培育推进。同时,建立长三角对标研究中心数字化平台,集成标准相似度查询、标准指标比对、标准大数据分析、标准智能编写、标准内容管理与服务五大系统,平台标准数据量达160万条,探索标准服务产业数字化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平湖市制定并发布了《平湖市快递包装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全国首个《快递包装制造企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创造性地将快递包装的绿色元素,从生产企业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标准空白。同时发布全国首个《箱包产品分级分类标准白皮书》,箱包行业商贸流通专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高分通过验收。
多项标准领跑全国,平湖市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之路。
衢江区:
标准兴农 助推农村综合改革
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在农村。标准兴农,有助于“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助农模式,立足“做大蛋糕、缩小差距”,不断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走出了一条以标准化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径。
标准引领,衢江区以标准制定为切口,建立全省首个覆盖生产、监管、信息、经营、金融五大领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破解“种不了地”“种不好地”“种地收益不高”的难题。同时,构建以“研究机构+公司+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服务方式,深化标准化向产业链延伸的孵化机制。
品牌赋能,打造“标准+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赋能机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杜泽茭白”注册成功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全区茭白年产值实现3年翻了一番。创建公用品牌“衢江山农”,授权55家优质供应商,累计推广衢江区特色农产品100余种,平均溢价超15%。
自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共富新模式实施以来,衢江区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达65.6%,农业增加值提高4.8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27.25%。衢江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项目荣获2022年浙江省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承接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试点等国家试点3项,“衢江样板”正多领域、多途径,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