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洞头快速集成解决群众急难

1288件“幸福要事”打开百姓心门

  本报讯 (记者 周琳子 戚祥浩 见习记者 奥伦赛) 元旦假期刚结束,62岁的叶爱萍阿姨依然一大早赶去邻居陈素李家上班。“整个冬天都没闲过,今天又有一大客车的游客到,我是掌勺主厨,一个月能多收入8000元呢!”叶爱萍是温州市洞头区东岙顶村村民,全村有20多名和她一样闲在家中又厨艺不错的妇女,都成了村里的渔家厨娘,2023年全年人均增收2万至3万元。

  这样的变化来自一项“幸福要事”行动。2022年以来,洞头在开展日常工作和执行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群众的急难问题,或因事项太小、或因单一条线难办成等原因,难以快速进入政府待办序列。为此,洞头贯通区街乡三级和机关单位,围绕便民利民、结对帮困、交通出行等七个方面,通过区领导下沉走访、千名干部“敲门行动”收集诉求,集中筛选组合问题,并限定在当年解决,最终由群众评价是否满意。不满意的,通过电视问政等举措督促优化。截至目前,当地已经动态办成1288件“幸福要事”。在全省首次发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四感”指数中,洞头位列山区26县和海岛6县第一。

  “我们通过区领导领办、各级党组织总动员,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通过‘幸福要事’行动载体,用这把幸福‘钥匙’打开群众心门。”洞头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从群众中发现问题,又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东岙顶村村民最初反映的是为渔嫂找工作的需求,没想到实现了全村民宿业增收。“按照收集要求,只要有三人提出同样的需求,且迅速解决后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的就符合条件。”东岙顶村“一肩挑”干部陈昆炬说,村里一边上报需求,一边展开调查,发现村里民宿大多只有住宿功能,一年营业时间不过四个月,对比之下部分渔嫂家的民宿实行包吃包住,一年到头游客不断。烧地道的本地海鲜,不就是渔嫂们的强项吗!陈昆炬萌生了推广渔嫂民宿经济,让渔嫂为民宿赋能的主意。现在全村70家民宿已经有20多家用起了渔家厨娘,一年营业时间从120天拉长到300天,民宿平均年增收6万元。

  多部门协同办,更好地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最近,新城社区新开的娘家人食坊火了,午餐时间,十来张餐桌旁挤满了五六十人同时用餐。与普通餐厅不同,这里的餐桌间距特别宽,目的不是服务客人而是方便服务员。这是一批行动不便的“轮椅之友”发起的创业项目,开办第一个月就盈利了。因摔伤导致高位截瘫的纪海华是店长,他说,瘫痪近30年了,一直想要自食其力,可单打独斗难度太大了。这个由区残联排摸的“幸福要事”需求,在区委组织部对多部门的资源整合对接中逐渐破题。残联组织能力匹配且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群体入股,北岙街道提供社区餐厅场地,民政部门落实养老餐补助,激发大家创业热情。去年9月开业以来,在各部门努力下,餐厅业务从单一堂食拓展出邻里餐厅、外餐配送。“能养活自己,还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生活都有了奔头。”餐厅员工、“轮椅之友”曾岁英说。

  在“幸福要事”的积极收集、高效化解下,为民办事的点子变多、办得也更周全了。在解决东岙顶村渔嫂就业问题后,渔家厨娘的做法在洞头推广,让更多民宿和海鲜市场有了厨娘;为解决一个村的汽车充电桩投诉,全区科学布局,去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充电基础设施“村村通”;为解决企业反映的建设工程竣工后档案未能及时归档问题,区住建局将城建档案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或及时介入管理,为这类企业平均节省50万元费用,为全省建立“工程档案全过程归集服务”标准提供经验……一大批“幸福要事”从解决“一件事”,变成了办成“一类事”。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1288件“幸福要事”打开百姓心门 2024-01-08 26556368 2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