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人物

第25、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
队长余仁桥——

两度出征,使命必达

  本报记者 陈宁

  中国与非洲,相距10000多公里。过去6年,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二级调研员余仁桥两次带队前往西非马里。这位老队长从未计算奔波了多少路程,在他心里,自己与非洲之间早已没有距离。本月,余仁桥结束二度援非工作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时间回到2017年2月,浙江省启动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选拔,余仁桥闻讯激动起来,“我曾是一名军医,每当听到任务的召唤,就按捺不住。”很快,他郑重地向单位提交了报名资料。

  2017年7月,带着祖国的重托和家人的牵挂,余仁桥与队友们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尽管有心理准备,余仁桥走出机场的那一刻还是吃了一惊——天气炎热难耐,街道上有荷枪实弹的警察还有防爆墙,四处是飞扬的尘土……彼时他的心里有一个念头:“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我们尽可能多地携带了物资,国内也尽可能为我们补充物资,可还是缺。”他回忆,马里医院的手术室里,麻醉药、缝线、气管导管等必需医用物资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者的治疗需求;必需的药品捉襟见肘,医疗设备老化严重,正常医疗工作时不时被迫中断……

  “但我们就是来解决困难的,不是吗?”余仁桥坚定地和队员们说。当了解到不少中资企业常年驻扎马里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几家企业,恳请他们在往返两地时帮忙携带急需的医用物资。

  万里之遥,同胞们纷纷伸出援手,这令余仁桥感动不已。“团结、热情、友善,这就是咱们中国人。”

  援非的日子里,他把同样的热情友善留在了当地。每天,他早早赶到医院,穿上印有中国国旗的白大褂,向迎面而来的当地患者、医生说上一句“bonjour!(法语:你好)”;他会把每间诊间、病房都走上一遍,谁遇上困难他总能第一个知道。

  日复一日,人们记住了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医疗队队长。一次,他和队员们从医院回驻地的途中,被两位当地人拦住车子。下车细问才知道,是一位被他和队员们齐心抢救后康复的年轻人,不知道去哪儿找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中国医生,才和家人专门守在医生们下班的必经之路上,为的就是说上一声“谢谢”。

  2017年,得知当地白内障患者比例很高,根据马方的需求,在省卫健委决定援助马里医院的眼科建设后,他带着队员精心谋划,眼科很快开诊,马里医院成为巴马科第二家开展白内障手术的公立医院。

  2019年1月,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工作接近尾声。离别时刻,47家马里中资企业写了一封联名感谢信,恳请他继续留任。余仁桥眼含泪花,他拍着胸脯保证:“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回来!”2021年9月,当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集结号”响起时,他又主动请缨。

  2022年4月,余仁桥带着21名队员抵达巴马科。与5年前不同,这是一支更为年轻的队伍,二度出征的他成了队里的顶梁柱。援非的日子漫长而单一,有些90后第一次离家,无比牵挂家里的孩子,他会在饭后散步时走到他们身边,谈起自己的人生经验;马里驻地生活中理发是个难题,有些男队员的短发总是长成长发,他带了一把电动剃刀,充当理发师……

  过去6年,余仁桥先后带领两批医疗队累计完成医疗服务总量近20万人次,得到各方高度肯定。记者问他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他说,援非就像是一场双向奔赴,没有中国医生的无私无畏,没有非洲患者的真诚与信任,都不能成就这项光荣的事业。

  “援非,让我更懂非洲,也更懂中国。”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5 两度出征,使命必达 2023-12-30 26549617 2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