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
——浙江践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20年纪实
本报记者 陆乐 李灿
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已成为我省“三农”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创造性提出,“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下农村,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派驻一位农村工作指导员”。自此,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在浙江大地上扎根发芽。
20年来,浙江各级共选派46万余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奔赴基层。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村民家中……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脚沾泥土、奔走一线,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一个个推动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把基层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紧扣“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这条主线,浙江始终坚持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自上而下推动各地不断深化探索,使这支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04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通知》,省派首批10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奔赴情况最复杂的村子,带动市县乡选派3.8万名机关干部,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村工作指导员。
此后,省级层面7次发文、7次召开会议深化推进,不断推动这项工作走深走实,使之成为我省加强农村党建、促进乡村发展、密切党群关系、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抓手重大工程。
20年来,坚持把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一棒一棒跑好驻村工作接力赛,是浙江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重要原则。
目前,遍布全省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以省市县乡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为主体。新一轮省级选派人选中,45周岁及以下的占79%,大学以上学历的占95.7%。
聚焦“派谁去”“派哪里”“怎么派”等突出问题,浙江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不断迭代完善。
标准更明确、把关更严格。农村工作指导员主要从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优秀干部职工中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技术特长,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建设规划、乡村运营的优先。严把选派人员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决防止优亲厚友、滥竽充数,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选派下去。
重点更聚焦、针对性更强。省市县重点向党组织软弱后进村、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工作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的重点村选派,其中省级重点向山区海岛县选派,市县根据实际合理确定派驻村范围,乡镇(街道)结合联村工作做好其他村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选派工作。
人岗更相适、匹配更精准。坚持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综合分析农村工作指导员专业背景、特长优势和工作经历,注重个人能力、派出单位职能与派驻村需求相匹配,推动党群部门重点派驻党组织软弱后进村、经济部门重点派驻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政法部门重点派驻情况复杂村、涉农科技部门重点派驻产业村,确保“最有用的人在最需要的村”。
把村里最紧迫的问题解决好
连续4次任期结束后被村民按手印联名挽留的张新建,用设计艺术擦亮“平阳黄汤”非遗品牌的徐浩,将家搬到村里、扎根在山区乡村的王暨平,帮助当地修路修桥兴办茶叶合作社的苏玉婷……一位位农村工作指导员,用自己的担当奉献,换来了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从设计之初,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就把“扎根农村、走进群众、了解民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农村工作指导员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2.5万起,撰写调研报告30.2万篇,不少意见建议转化为相关部门决策。
在党建工作中,农村工作指导员是优化组织、建强队伍的“辅导员”。20年来他们帮助修订完善村级组织制度9.7万个,发现储备村级组织后备人才25万人。
在强村富民上,农村工作指导员是冲锋在前、蹚出新路的“引领者”。20年来他们外引资源内挖潜力,有力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提升,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满满获得感、幸福感。他们累计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60多亿元,助力乡村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基层治理时,农村工作指导员是化解矛盾风险、促进和谐稳定的“老娘舅”。20年来他们始终坚守基层一线,指导开展民主议事,帮助健全村规民约,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在疫情防控、抗台防汛、重大活动期间护佑平安稳定,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为民办事上,农村工作指导员是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的“贴心人”。重要会议必到、重大活动必到、急难险重任务必到;村里的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这“三必到、三必访”,推动广大农村工作指导员干成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
如今,农村工作指导员是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员、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辅导员、群众信访调解员、富民强村服务员、民主制度监督员、组织建设督导员……他们搭建起了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连心桥”。
把各类最优质的资源整合好
农村工作指导员,派下去的是一个人,但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一整个团队在并肩作战。
通过党建联建、工作联动,越来越多的单位把派驻地作为部门工作联系点、村情民意观察点、工作创新试验点,积极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支持。
为了适应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趋势,各级驻村力量逐步“化零为整”,以县为单位成立帮扶团组,确定助推产业项目、建设重要平台、拓宽营销渠道等县域帮扶目标,建立定期会商、例会交流、组团服务等工作机制,推动帮扶工作从村向县域拓展,对焦点问题集体会商、难点工作集中攻坚、重点项目集成投放,更加精准对接需求、高效落实帮扶任务。
20年来,浙江不断健全完善严管厚爱相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持续推动农村工作指导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管理上更加严格。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各级党组织和农业农村部门、乡镇党委、派出机构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村工作指导员管理工作。
考核上更重实绩。对农村工作指导员重点考核派驻期间现实表现、帮促业绩和群众口碑。要求他们向村民公开作出目标承诺、干事承诺、廉洁承诺,任期内谋划实施1个以上留得下、可持续的惠民共富项目,项目实施成效作为考核重要内容。
关爱上更讲实效。生活保障上,为每名农村工作指导员缴纳意外伤害保险,落实生活补助、通信补贴、定期体检等待遇保障。工作支持上,明确农村工作指导员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省市县选派的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政治激励上,明确对表现突出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加强关注培养和使用。
20年来,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下沉一线,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熟悉了基层、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各级党组织也通过这一途径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全省先后表彰了11批3275名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新一批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即将下派,他们将在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热土上接续奔跑,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