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十大剧种演唱会在杭举行
守正创新,方青春无敌
本报记者 陆遥
1983年的一个冬夜,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香港演出《五女拜寿》,一鸣惊人。
40年之后,同样是在冬夜,《五女拜寿》再次惊艳亮相。12月22日至23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承办的“一剧之本40年”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一场“十大剧种演唱会”、一场原生代纪念演出,给观众带来连续两晚的陶醉时光。
40年过去了,重唱《五女拜寿》为何很重要?
因材写戏
当晚的《五女拜寿》十大剧种演唱会,包含京剧、越剧、评剧、豫剧、扬剧、苏剧等剧种,经典唱段在“戏曲百花园”里灿烂盛开。
40多年前,《五女拜寿》还只是一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背后,是一代戏剧人的满腔深情。
创作剧本的,是我省剧作家顾锡东。过去越剧的传统剧目,主角配角分明,年轻人很难拿到重要角色。上世纪80年代,为了使青年演员有大戏演,多些舞台实践的机会,“以戏带功,以功出戏”,他专门写了《五女拜寿》。
这个戏主要以故事情节取胜,而且剧中的人物多,意在让大家都有戏可唱、有戏可演。观众在一出戏中看到了六对花旦、小生和两对老旦、老生,而且都唱主角。这在传统越剧中是不多见的。
他认为,编剧要学会为演员写戏。有的演员善唱,他就多写些唱段;有的演员会演,他就多设计些出性格的戏。有个小生是唱尹派的,尹派唱腔的特点是多情、温顺,他就塑造了心地善良的书生角色。有个花旦会演戏,对角色能发挥,就让她扮演那个不孝顺爹娘的恶女儿。结果大家都演得不错。
1983年,一批平均年龄19岁的越剧新秀和几位特邀著名越剧中年演员组成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香港演出,凭着《五女拜寿》等作品,一炮而红。
立团之作
有人说,《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
对“小百花”来说,《五女拜寿》是“立团之作”,也是绕不开的“里程碑”。1984年,《五女拜寿》拍成同名越剧电影。
对内,它是苦练内功的“试金石”。
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接近40年的演出经历中,《五女拜寿》总场次超千场,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各大主流城市“文化会客的‘常客’”,是许多不在越剧流布区域民众结识越剧、喜欢越剧的标识性剧目。
今年通过《新龙门客栈》大火的“君霄CP”,早在2013年从学校毕业进入院团之后就排过《五女拜寿》。花旦演员李云霄告诉记者,院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位进入“小百花”的年轻演员都要从《五女拜寿》演起。它犹如一座艺术富矿,在一代代的薪火接力中彰显着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创造力;它是每一个小百花演员必须会演的戏,更是必须演好的戏。
对外,它是交流互鉴的“连心桥”。
《五女拜寿》的问世,让浙江有了打造文艺精品、勇攀文艺高峰的范本和榜样,也让浙江越剧和全国各大剧种有了亲密的交流和互鉴。从1983年到2023年,《五女拜寿》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改编,成为各大剧种常演不衰的“不朽之作”。这是全国戏曲院团携手并肩、砥砺共进的重要见证。
青春之时
如同40年前的《五女拜寿》,一批青春年华的演员,正在当下掀起新的潮流。
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火速出圈。自今年3月底至今,《新龙门客栈》已演出130余场,几乎场场爆满,更是捧红了陈丽君等扮相靓丽的青年演员。
陈丽君说:“有人说,越剧的走红是种现象。我倒觉得,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的必然,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中的必然。”“新龙门”的火爆,也意味着今天的观众比任何时候的观众都更期待这类守正创新的作品。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作为传承之本,《五女拜寿》纪念演出也是“小百花”逢大事必有的保留环节。本次演出,如期而至的不仅有原生代演员董柯娣、陈辉玲、颜恝、徐爱武、洪瑛、邵雁、俞会珍的重聚“华堂”,也有几代“小百花”的同堂共话,有情怀不老,有青春如歌,更有未来可期。
今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上,许多业内专家谈到,《新龙门客栈》为当下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门,更需要用好作品留下他们。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越剧迈向更远的未来,是新一代越剧人的使命。
百年越剧,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