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里的文气
姚加胜
从仙居县城往西驱车24公里,大约过40分钟,就到了皤滩古镇,距古镇1公里的地方便是桐江书院。自从八年前我初到皤滩工作后,这段路我已开了无数遍,不夸张地说,仙居山乡的四时乐趣,全藏在这一路上的景色里了。
宋儒吕祖谦曾说:“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山溪之间,常是文人儒士向往的学习之所。桐江书院也不例外。山林点翠,山环水抱,“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到了这里,王安石曾见过的清幽之貌好像也有了画面。书院门口,一弯小溪悠然蜿蜒,脚步声在状元桥上回荡,仿佛叩响了历史的文化长廊,令人心生敬畏。
《续文献通考》上记述:“桐江书院在仙居县西四十五里,宋方斫本唐方干之裔,居台州,朱熹尝书鼎山堂扁遗之,元皇庆中,其孙志道建书院以祀公。” 有宋以来,浙南地区书院繁多,由家族出资修建的情况也不少见。书院的“桐江”之名,正来自仙居方氏先祖唐朝诗人方干的家乡桐庐。
方干怀才不遇,隐居在绍兴镜湖之畔。人称方干“任情于渔钓,似无心于仕宦”,“似”一字很微妙,隐遁,更像是无奈之举。“山阴钓叟无知己,窥镜挦多鬓欲空”,好在湖光山色大抵还是治愈了他。
这便是越地山水的佳美之处。当《世说新语》以一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将这方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以镜湖为中心的越地风物就成为诗人们绕不过去的思归之地、慰藉之所。在方干所处的唐一代,镜湖之名更胜于西湖。
如果方干的足迹止步于此,那么故事大概要和其前的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元稹及其后的陆游、徐渭这些被镜湖治愈的大诗人们没什么两样了。但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我还是偶得了一寸惊喜。
据家乡方志记载,方干曾来过仙居县,并对这里的景色赞誉有加。邀他来的人据说是其好友孙郃。孙郃是乐安(今仙居)人,在乾宁年间中进士,他和方干的交好,现有史料中俯拾即是,方干的遗诗就曾由孙郃整理,《玄英先生传》也是孙郃所写。这么看来,方干受邀来仙居一说,确有其事。
能让久居镜湖的方干被折服,证明了仙居明山秀水的魅力。方干不会想到,他与仙居的这次小小相遇,后来竟然激起了历史的回响。
然桐江书院能闻名、被纪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王十朋和朱熹的分别到访。“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如今桐江书院正门的石柱上还镌刻着这样一副楹联。在鹅湖书院,朱熹曾与陆九渊激烈辩论,而桐江书院记下的,却是他和王十朋的隔空相惜,二人分别给书院留下了“鼎山堂”和“东南道学世家”的匾额。
“鼎山堂”今天还挂在书院正门檐下,“东南道学世家”却在历史烟云中不知所踪。但功绩不会随字迹的淡去而减弱,纪念不会因匾额的消失而停止,每回雨后雾漫青山时,我都觉得桐江书院的文气更浓了。它自山林间升起,向远方扩散,它带着山林的清新,却比起山雾的朦胧缥缈,显得更实在可感。
仙居这块自然朴茂之地,曾在山水间浸渍着最初的灵气,却匮乏文教之风,直到县令陈襄倡道,人始知学,文气大增。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益处是亘古绵长的——由宋至明,仙居境内人才辈出,不曾间断。
在刚到仙居任上的《初至乐安述怀》诗中,陈襄曾这么说:
水逐云根动,山紫马首青。
下车蓬绕膝,拂几鸟窥檑。
吏老鹑衣结,民贫菜色冥。
疮痍伤未起,矧忍渎邦刑。
一个民穷吏老之地,要想改观,靠的还得是教化,这是陈襄的思考。
如果说陈襄面对的困境是无人读书,那么到了朱熹的时代,则是太功利。“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学校贡举私议》)”在朱熹看来,科举的弊端积重难返,官学已偏离教育初衷,书院将代替学校尽到这个责任。桐江书院自然也承载了这样的期待。
在皤滩乡任职的几年里,我来过桐江书院很多次,尤其是在值守的日子里,傍晚若无事,一个人出去走走,下意识地就到了书院。基层工作事物繁复,忙碌之余,来书院既能让我静心修身,也可沉气悟事。朱熹曾说:“今且造一小书院,以为往来干事休息之处,它时亦可藏书宴坐。”朱文公创建、讲学过的书院众多,“小书院”想来指的也不是桐江书院,但不管怎样,桐江书院确实成了我的小小憩处。书院之建,本欲造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空旷的书院无言,但先贤的思想穿过历史长河,到我心里时,回响是震耳欲聋的。院内历史留痕,院外市声喧哗,古往今来,读书格物,明理践行,为的不都是济苍生,安黎元,守护这安定的生活、热闹的市声吗?
文气的传承离不开作为载体的书院,多年修缮后,2003年,桐江书院正式向公众开放,此后,其内部陈设亦在不断更新。到了2022年,书院内又新增了御史文化展厅,用以介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历朝仙居籍御史的履历。
仙居多御史,御史都清正,这是史料中清晰可见的。将御史文化展纳入桐江书院,我以为颇有巧思,无论是被赞为“铁面冰心”的李一瀚,还是敢忤逆首辅的应大猷,又或是和严嵩父子斗智斗勇的吴时来,他们都用坦荡无隐、光风霁月的品格回应了前辈办学、讲学时的期待。
寒来暑往,星移物换,山水苍茫间,文气赓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