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担当促进干部担当
——关爱基层干部系列谈③
本报评论员
本报评论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直面广大人民群众,事务庞杂,工作难度大,心理压力大。这些年来,浙江持续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打通基层干部成长通道,改善基层干部工作条件,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眼下,基层干部还渴望怎样的关爱?省委基层干部座谈会提出积极回应和及时解决基层工作遇到的四个方面困难,可谓直面关切、直击要害。
破解“成长瓶颈”。一段时间以来,待遇不高、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制约着优秀干部人才向基层流动。有些年轻干部不愿意在基层“久留”,有些乡镇干部担忧缺乏提拔机会,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激发和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就要真正落实“四个坚持、八个不”选贤任能要求,健全完善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培养选拔链,进一步为基层干部畅通成长通道、打开成长空间,让基层干部有奔头更吃香。
缓解“考核焦虑”。基层工作考什么、基层干部怎么考,直接影响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群众的笑脸是最好的成绩单,把基层干部谋划发展、走访群众的时间,花在准备表格、台账、资料、报告上,无异于本末倒置。考核工作要坚持事业为上,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政绩考核的“度量衡”,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优化考核事项,理清部门和镇街的权责关系,更好发挥考核“以考促干、以考促建、以考促优”的作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克服“问责恐慌”。问责本是督促更好履职的手段,但是对基层干部来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难免存在“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现象。更甚者,失实举报、诬告陷害更让清白担当干事者寒心,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时畏首畏尾,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克服“问责恐慌”,就要切实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干部干事创业划清底线红线,又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只有旗帜鲜明支持改革者、宽容失误者、保护干事者,才能让干部放开手脚踏实干。
减轻“负重包袱”。大抓基层不是大压基层,文山会海让广大基层干部深恶痛绝。这个问题之所以久治难绝,根子还是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必须以铁的决心继续推动治本断根,坚定不移落实“基层减负20条”“持续减负40条”,规范各类督查检查、创建评比事项,推行“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一线工作法,让基层干部更有动力、有精力、有能力干工作抓落实。
基层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许多都是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各级组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上下联动,迅速有力、全面彻底地去破解,真正做到一切有利于夯实基层基础、一切有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切有利于基层干部成长发展的事情,都不遗余力、全心全意地办好办实,为基层干部安心干事、放心打拼创造更优环境和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