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晖正青春 春晖文化研究会在上虞成立
朱丽珍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当丰子恺公开发表他的第一幅小漫画作品时,他正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担任美术和音乐教师。
一百多年前,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朝气,春晖三贤——陈春澜、王佐、经亨颐,满怀教育强国的赤诚理想,转动“春晖”的命运齿轮;夏丏尊、刘薰宇、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一批批名师硕彦纷至沓来,白马湖畔群贤毕至,成就了一方教育重镇、人文圣地、精神高地,创造了一个现代教育和文化的时代范本。
白马有神韵,春晖最明珠。
作为中国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春晖早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代名词,伴随春晖中学的创立而形成的,更有春晖文化——因春晖教育的发展而繁荣,更因万千学子的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
百年春晖正青春。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春晖文化,推进绍兴上虞地域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月2日,春晖文化研究会在上虞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同时落地的还有两件事——“白马湖散文奖”合作签约、“寒之友社”恢复落成。
何为春晖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上虞这座青春之城,正在探寻答案。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练兵场
浙江省东部、钱塘江南岸,山麓间奔腾万里的曹娥江从西南穿行而过,在山水相会。动静相交之间,一座名扬数千年、繁盛至今的江南小城就此诞生——这是绍兴上虞,行走其间,粉墙黛瓦,游廊回旋,江南风韵浸染。
如果说曹娥江上,缀满诗篇与华章,如诗路上的明灯熠熠生辉;白马湖畔,曾集齐诸多民国大师的春晖中学,则书写了一个时代的教育传奇。
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经亨颐偕同王佐,又征得陈春澜二十万银元支持续办中学,经亨颐出任首任校长。
回溯百年,当初的决策与任命,都注定了春晖的不朽与传奇。
出生于1877年的经亨颐,是与蔡元培、胡适、叶圣陶等齐名的民国八大教育家之一,终其一生,不是当校长,就是在当校长的路上。
一贯主张“与时俱进”、“适应新潮流”的办学方针,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力主活跃学术空气,丰富课余生活,注重素质培养和陶冶学生,而自身巨大影响力,再加上为教师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待遇,吸引了一大批名师任教开坛,可谓集齐了一个“教育天团”。
国文老师夏丏尊,为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自己精编教材,授课之余还翻译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印行后一版再版,创下当时外国译著印数的最高纪录;美术、音乐教师丰子恺,教学生画石膏头像,互为模特儿写生素描,有时来了音乐灵感,就用画笔在白衬衫上画五线谱,春晖中学早年的校歌,便是他以孟郊的《游子吟》为词谱写;国文课教员朱自清,来到春晖不久就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教育的信仰》一文;英文老师朱光潜,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自然科学教师张孟闻,是中国生物科学史奠基人之一……
大师云集带来人文、自由之光,春晖中学不仅开创浙江中学男女同校之先河,还将《新青年》《向导》《语丝》等进步刊物选为课本,这所栖身于乡野的学校,成为中国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一处练兵场。
也正是因为有此渊源,朱自清、朱光潜、陈春澜等名人的后裔,此次受聘成为春晖文化研究会顾问,共同研究春晖的教育理想与文化传承。
新文化思想在中国落地的乡村实践地
初来春晖的国文老师朱自清在散文《春晖的一月》中,将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称为“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而第二件礼物,则是真诚。教师与学生感情无隔阂,校内事物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无需矫情饰伪,思维活泼,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上自然界的条件陶冶,所以有纯正的趣味……
因为教育与文学的共同追求,汇聚于春晖中学的名家大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结庐于白马湖畔,留下许多传世作品,“白马湖散文流派”也由此而诞生,呈现出对教育的思考,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
在遵循“保护老春晖,建设新春晖”原则下,春晖中学旧址复建仰山楼,开辟校史馆,修缮名人故居(旧居)。一字楼、大礼堂、白马湖图书馆、矩堂……这里留下一代历史名人足迹,见证百年前的“黄金岁月”。
百年风华,仍在春晖流淌。
“谈到春晖文化,除了教育意义,更有社会意义。”春晖文化研究会理事、上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胡耀灿总结了“春晖文化”的五个重要意义——新文化思想在中国落地的乡村实践地、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样板、民间慈善办学的典范、社会才俊实现报国理想的集聚地、新教育理念的诞生地。
在五四运动试图用科学和民主唤醒中国之时,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试图以“教育”为切口,从学校创办、办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方面面,进行新文化思想在中国落地的乡村创新探索。
“春晖中学的创办,是乡贤不计回报、捐资兴学、感化乡村、培养后代的典范。”胡耀灿坦言,宗族办学古已有之,但有一定局限性,不对外公开招生,也不是现代教育体系。春晖依照“以哲人统治之精神自谋进行”的思路办学,“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而兴学目标是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
在春晖文化研究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朱晓江看来,春晖文化的核心之一,正是人格教育的主张。“在春晖中学,学生和老师有平等讨论的权利,有一次发生学生聚赌事件,老师们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而是直接交由学生协治会商议处理方案。最终违纪的学生被罚抄写和清扫校园,时任学校训育主任的匡互生陪着学生一起扫地,并主动罚薪。”作为新教育理念的诞生地,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伴随春晖中学的创立而形成的春晖文化,不仅是凸显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人格教育的“教育符号”,更是创建了一处革故鼎新、百家争鸣的人文高地。
传递“与时俱进”核心精神的新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来自春晖中学的志愿者,为爱心学堂的孩子们带来的一堂极具上虞韵味的春晖文化课堂。
春晖文化研究会成立,正是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春晖文化,推进上虞地域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吸纳的理事,不局限于教育领域,还有知名乡贤、文史专家、金石书画家、收藏家等涉及春晖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春晖文化研究会理事、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医生赵文灿看来,这样的“跨界”共商一件事,正是效仿了百年前春晖中学群贤毕至,共建一所标杆中学的荣光。
赵文灿的老家就在白马湖畔,喝着白马湖的湖水、听着春晖中学的铃声长大。“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到湖对面的春晖中学去读书。”春晖中学早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一所学校,更蕴含着上虞人崇文守正的文脉情愫,“早期的春晖中学,诗书画意高度融合,思想开放、文化兼容,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首印版,就被春晖中学的一位老师保存了下来。”新思想在这处乡野之地,早已有了落地、传播的土壤。
而对于春晖文化的理解,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核心正是校训当中“与时俱进”四个字。
“春晖中学的创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有了‘与时俱进’这一建校早期的办学方针,才形成了后来有容乃大的气象。”在朱晓江看来,与时俱进和人格教育,依旧是教育应该达成的共识。而春晖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教育上,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理想和理念。
“何为文化?是一种风气,习惯的做法、统一的认知。在春晖中学,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对创新变革的追求,适应当代发展形势的思维方式,都是‘春晖文化’的显著特色。”胡耀灿说,“与时俱进”不光是学业知识的“与时俱进”,更是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能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具备远见卓识的。放眼当下,是要跟世界接轨、与时代同频,继承春晖先人们的创新精神,探索适应国家、民族发展的新体系。”
1928年11月,经亨颐、何香凝等提议发起“寒之友画社”。社名取自经亨颐的题画诗句“此间俱是寒之友”。同年12月16日寒之友社于上海成立,基本会员者,有经亨颐、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陈树人等人,并发表“寒之友社宣言”,艺术必须具有坚忍的本质,寒的精神,为社会进取而奉献。
寒之友社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追求民族进步,关心国家存亡、百姓疾苦,名重艺林。而寒之友社上海社址已被拆除,杭州社址毁于战火,目前仅余上虞白马湖寒之友社活动雅集所在。当下白马湖山水如黛,春晖园群贤毕至,恢复“寒之友社”也是传承春晖文化的方式之一。未来热爱金石书画的“寒之友社”成员,将致力于艺术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搭建起政府、民间、艺术家打造寒之友文化的桥梁纽带,助力当地文化思想建设,为民族精神力量贡献有利文化条件。
回望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春晖中学已交出时代关于“理想的学校”和“学校的理想”的高分答卷,古老而又青春的上虞,正等待着厚重的人文与历史再展风华。
(图片由上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