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六大联盟代表齐聚“良渚论坛”,畅谈“全球文明倡议”
不同的文明,都能找到共鸣
本报记者 李娇俨 林婧 朱平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在论坛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国际博物馆联盟、国际艺术节联盟、国际图书馆联盟、国际美术馆联盟和旅游城市联盟的代表畅谈“全球文明倡议”带来的交流碰撞和美好前景,并为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建言献策。
在这场精彩的对话交流中,从戏剧、艺术、旅游等诸多方面,我们看到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一步步拓展人类未来的进步之路。
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更加丰富。
就在“良渚论坛”启幕的前一天,不远万里赶来中国的丝绸之路六大联盟的外方代表,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在如宋人山水画的建筑意境中,他们目睹了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版本和中华文物,见证了中国对于文明传承的努力。
思想的火花在此迸发。“版本馆具有独特的中国色彩,在匈牙利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展览陈设,来到中国总是能激发对各方文化的探索,因此匈牙利也非常积极地促进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代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说。
交流,催生出深度碰撞。在论坛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代表、阿尔巴尼亚爵士音乐节国际关系总监易杰·阿里卡,热情洋溢地提出,第五届巴尔干爵士汇演的主题将设为“中国遇上巴尔干”,并组织邀请中国多支爵士乐队参与,传递音乐之美。
易杰·阿里卡说:“我们将竭尽全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实现有创意的交流,融入到每一个多维度的、创新性的合作过程中。”他深信,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合作,将带来富有成果的对话,并激励广大艺术家和文化专业人士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这一观点获得了墨西哥城剧院系统负责人安海尔·安科纳·雷森德斯的深切赞同,“丝绸之路不仅是共建国家共享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为知识、经历和专业交流提供机会,最终为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二
某种意义上,“共享精神”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一把钥匙。
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以图书馆为例,为大家阐释了文明互鉴、对话、包容的必要性。图书馆赋予人们学习、适应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的能力。但是,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的,并不仅仅是与当地文化相关的书籍,还有超越地理界限、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程、展示不同文化的书籍等。
“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欣赏和尊重他人观点的个体,促进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重视包容性和尊重不同观点的社会。”陈慧心说,图书馆可能是最早的共享经济之一。它拥有改变人们生活的力量,正是因为其本身的包容和文化融合。
另一方面,多种文明间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恰是推进“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基石。
在“良渚论坛”现场,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在黑色小巧的同传耳机里交相呼应。这一刻,各个文明在此同频共振,寻找着彼此间的“最大公约数”。
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也在寻求一种“同频共振”。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的文化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7至10世纪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的粟特人。此后,两国有漫长的交流史,这决定了两国在艺术上存在共通共情共鸣的可能。
“现阶段,‘世界是一个整体’的认识变得愈发重要。这种认识必须建立在文明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并通过提出有意义且涵盖广泛的文明倡议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正满足了这一需要。”萨奥达特·鲁基耶娃说。
三
如何推进当今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丝路精神的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博物馆早已不是单一地展示藏品,它必须与受众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希腊伊拉科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一开场,便强调了博物馆作为“文化大使”进行互学互鉴的重要身份。
传承人类文明之美,搭建文明互鉴之桥。以博物馆为文化媒介,促进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在史黛拉·克莱索拉克看来,这是各国艺术学者和博物馆专家肩负的责任。
过去几十年里,博物馆正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史黛拉·克莱索拉克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开展研究和教育项目合作、举办国际活动和会议、互换巡回展览等方式,加强两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对彼此文化遗产宝藏的认同,推进更深入的跨国合作。”
“良渚,良渚……”巴西伊瓜苏市市长希科·布拉西莱诺一上台,便三次提及良渚,强调良渚遗址对城市文明样态带来的深刻思考和启示,达到促进考古保护、旅游经济等各方面“互利共赢”的结果。
他认为,这充分说明以旅游为媒介,促进共同发展、深化人文交流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期盼。“应当通过加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之间的联合,推进丝绸之路六大联盟各会员的互利合作,携手创造工作岗位,从而增进民生福祉。”希科·布拉西莱诺说。